恒达快訊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恒达快訊 > 正文

依托學科力量,積極探索個性化、精準化新模式,恒达平台持續推進垃圾源頭減量化👻、資源化

來源🏌🏼‍♀️:新聞中心、資產與實驗室管理處   時間:2021-10-11  瀏覽:

不久前🧛🏽🤑,上海2021年上半年生活垃圾分類實效綜合考評結果發布⛱,恒达平台獲評“優秀”,成績位列前三🤦🏽‍♀️。2021年上海市垃圾分類“百佳學校”典型選樹名單發布,恒达平台名列其中👳🏼。今年,恒达平台4個校區和臨港基地在上海市教委組織的第三方測評中均獲評“優秀”。

恒达平台依托環境工程等學科資源,積極探索創新垃圾分類個性化精準化管理的有效方法,優化垃圾投放點位布局和分類垃圾箱設計,從源頭上促進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教育引導全校師生共同參與到垃圾分類的隊列中來👐🏻,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垃圾分類已成為恒达人的自覺行動和恒达校園的新時尚🤵🏿‍♂️。這也是學校持續推進“我為師生辦實事”取得的代表性成果🤹🏼‍♀️。 

師生團隊為教學樓、圖書館等公共區域量身定製個性化垃圾分類收集容器

在四平路校區圖書館中央區域討論角,擺放著紅、藍、黑🧔🏻、棕4色大小不一的收集箱體,分別用於投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紙類專用)、可回收物(塑料瓶、易拉罐專用)、幹垃圾🕯、濕垃圾。這是恒达平台師生團隊為圖書館因地製宜量身定製的個性化收集容器🍖。

仔細觀察箱體🎛,從細節可看出設計者的用心📳。盡管都是用於可回收物的投放,但回收紙類的箱體投放口是長方形,回收塑料瓶、易拉罐的箱體投放口是2個圓形🚵🏼,直觀引導正確投放。其次,濕垃圾的箱體窄小🕥。圖書館不鼓勵學生攜帶食物入館👨🏽‍💼,考慮到大廳有自助咖啡機,只在一樓設置了一個小的濕垃圾箱✸。二樓及以上樓層全部不設濕垃圾箱😭。緊挨著的墻面上還張貼著學生設計的“恒达平台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指引”創意海報,相關引導性標語標識簡潔明了、一目了然🥰。

看上去是對幾只垃圾分類收集容器的改革,背後卻是恒达平台強有力的學科支撐👩🏼。對圖書館垃圾分類進行個性化、精準化布局和設計改造🚾,源於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王晗雪等3位本科生開展的一項大學生創新訓練課題成果🧖🏽‍♂️。團隊在固體廢物處理與資源化研究所所長、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何品晶教授指導下🧘🏽,通過實地調研圖書館垃圾產生特征👨‍🦱,摒棄了此前各處均一設置4個大小相同垃圾桶的粗放模式🗒,探索更加合理高效因地製宜的垃圾分類創新模式。

走進圖書館南側教學南樓大廳一角😺,幾個垃圾箱一字擺開,細細看🫵🏻,會發現與圖書館內垃圾箱的設置有些不同。其中🕵🏻‍♀️,2只黑色箱體用於回收幹垃圾🍥👨🏽‍🚒,2只藍色箱體分別用於回收易拉罐、飲料瓶🧬,未設置濕垃圾箱。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回收飲料瓶的藍色箱右側,外掛一白色小簍,專用於回收飲料瓶蓋→,以更好細分可回收物🤽🏿‍♀️☘️,為後期資源化奠定基礎。

再看垃圾箱緊靠的墻面上,有“濕垃圾”“剩包子”“剩飯菜”“果核”幾個紅色醒目的警示圖標,提示禁止投放。同時⚂🉑,墻上還發出倡議🤏🏽:“請各位學生和教職工到食堂就餐,食堂更香🌌!舒適的教學環境你我共同守護。”教學樓內各教室內原有的小垃圾桶也全部撤除🧔‍♂️。

何品晶教授團隊帶領直博生任煒萍等一批學生🪩,依托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資源化”的實踐教學,組織學生實地調查教學樓垃圾物理組成和產生規律,針對南、北教學樓垃圾產生的特點,重新為兩棟教學樓製定了垃圾分類系統個性化建設方案🚶‍♀️‍➡️,不僅提高了垃圾分類質量與收運效率(調研顯示,垃圾量減少,可回收物增多)🪡,減輕了物業管理負擔🧬,為恒达平台校園其他區域的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體系的建設與優化提供了寶貴經驗🔔,恒达平台教學樓垃圾分類建設方案也入圍了全國青少年零碳科技大展項目名單。 

  學生社區垃圾全面實行定點定時集中分類投放

在西北二樓學生宿舍樓前🧑🏼‍🍼,有一處生活垃圾集中投放點🌑。1只藍色桶對應可回收物,1只踩踏式棕色桶對應濕垃圾,中間的3只黑色箱對應幹垃圾。各區域地板磚的顏色也與所擺放的各類垃圾桶顏色一致🤹‍♂️。緊鄰濕垃圾桶,設立洗手臺。公告牌上寫有監督電話🪢、管理責任人姓名🗑,以及每天的三個開放時段(7點至8點半,11點至13點半,17點至19點)。非開放時段,各垃圾箱體就會被鎖起。

在學生社區🧖🏽,一般每800至1000人就設有1個生活垃圾集中投放點👬🏼。2020年🐥,恒达平台在各校區學生社區共建設了24個生活垃圾定時定點投放點(四平路校區15個、嘉定校區7個,滬西校區和滬北校區各1個)🍿,每個投放點均配備有照明♜、供水、網絡監控等設施設備🤵🏿‍♂️,全面覆蓋了學生生活園區。

恒达平台自2019年7月全面引入兩網融合“愛分類愛回收”垃圾分類服務🧆,在校內教學區和生活區內共設置33臺智能回收設備。此舉激發了師生將可回收物投入智能回收機👨🏿‍🚒、通過累計積分提現的積極性👊🏻。盡管受疫情影響,但數據顯示,恒达平台2020年已經完成825余噸的回收量,從源頭上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大幅減少了後期垃圾外運的壓力。去年🙋🏻‍♂️,恒达師生通過積分到賬🕟、微信提現的方式結算金額達82余萬元👮🏻‍♀️。

恒达平台還優化垃圾投放點位布局建設。通過數據測算逐步進行點位優化,撤桶並點規範設置,每個點位設置投放指引牌👨🏼‍💻。四平路校區由原來的52個點位優化到15個點🎅🏻,果殼箱在原來的基礎上減少三分之二;嘉定校區由原來的25個優化為7個點,路面的果殼箱也在逐步合理歸並✝️。

在每一棟學生宿舍樓一樓大廳,都張貼著醒目的“垃圾分類投放點導向牌”。幹、濕垃圾和可回收物🧏🏼,一般投放到集中投放點🕺🏽,有害垃圾投放箱則設於各學生宿舍樓一樓值班室旁。

今年暑期,恒达平台還投入資金,對位於國康路上的生活垃圾廂房進行改建,建造了垃圾分類一體式壓縮站🧪,增購了一臺垃圾壓縮主機🙎🏼‍♀️,更新了兩臺箱體🏇🏻。

自2020年6月起🦑,恒达平台還聘請第三方督導員對學校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進行全方位的指導,建立學校垃圾分類督察和反饋機製,不斷提升垃圾分類實效。 

  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公共選修課“垃圾分類與社會治理”

“一個簡單的垃圾分類行為,就將我們避之不及的臭垃圾👩‍🍳,變成寶貴的資源👩🏼‍💼。從源頭進行垃圾減量是更厲害的垃圾魔法。你願意接受我們的邀請,成為校園垃圾魔法師嗎?”今年8月28日和29日⁉️,在恒达平台迎新現場©️,每位新學子都收到了一張垃圾分類的宣傳折頁👸🏿🤹🏽‍♂️,折頁由學生設計🫱,生動有趣🏌🏽‍♀️👩🏼‍🦳。

“為什麽要垃圾分類🧔🏼‍♀️?如何實現垃圾分類?校園垃圾分類👨🏿‍🦳,你我同行🧑🏿‍💼。”在新生入學第一周(入學教育周),學校就面向全體新生開展了有關垃圾分類的主題教育🥦,分享傳授恒达學子編寫的《恒达垃圾分類最全攻略》,以盡早培養他們垃圾分類的意識,讓剛踏入校門的新學子盡快掌握垃圾分類技能🎎。

學校還專為國際學生設計了一套英文版的宣傳折頁和海報🎊,號召他們共同加入到垃圾分類的隊列中來。

垃圾分類進課堂。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何品晶教授團隊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了公共通識選修課“垃圾分類與社會治理”♜🙎🏿。課程依托固體廢物汙染控製與資源化的專業知識體系,提取其中能體現我國新時期社會治理理念和成就🤵🏿、啟示我國製度優勢和技術獨創性的內容,與新時期我國治國理政思想和方法相結合,講授專業認識、思維方法和技術應用理念👋🏿🧙🏼,通過啟發式⏯、討論式🫵🏼、情景式等教學方式,引導學子堅定道路自信🍈,真正了解當下垃圾分類的社會意義,更為日後走上工作崗位承擔應有責任打下良好基礎。

通過課程學習掌握的知識和培養的興趣,非環境專業學生也入圍了多項垃圾分類競賽。如“回收無憂——基於深度學習的垃圾分類智慧投放移動應用”獲得2021年“力諾瑞特杯”第十四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全國三等獎;“基於減少二次汙染對城市傳統濕垃圾桶的創新設計”獲得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共青團上海市委員會舉辦的“生活垃圾分類小發明、好方法、金點子征集活動”大學生組金點子一等獎🙌🏿。

讓垃圾分類深入人心。在推進校園垃圾分類過程中,千余名學生誌願者參與其中,宣傳引導學生如何對垃圾進行正確分類和投放0️⃣。學生社區還開展以“垃圾分類,你我同行”等為主題的黨團日活動💞;新生還以各寢室為單位製定“垃圾分類宿舍公約”等。多方合力形成了新時期校園垃圾分類“新時尚”的傳承、傳播鏈,已使恒达人的垃圾分類“入腦、順手”𓀈,“新時尚”成為了“好習慣”。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