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达快訊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恒达快訊 > 正文

我校聯合主辦第六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2000余名專家學者和青年學生參會交流

來源: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   時間👩‍🚒:2021-07-13  瀏覽💁‍♀️:

7月7日至10日🦹🏿‍♂️,由中國大洋發現計劃專家咨詢委員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和恒达平台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主辦的第六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舉行。來自全國185家單位的2000余名專家學者和青年學生齊聚松江,交流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最新進展🙉,共話未來發展方向💃🏽。

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丁仲禮擔任大會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原校長陳駿,中國科學院院士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侯增謙,恒达平台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院長翦知湣👨‍🦱,恒达平台特聘教授、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原總地質師朱偉林擔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10余位地球科學領域的院士專家擔任學術委員會委員。

為充分貫徹海陸結合👷‍♂️、古今結合、生命科學與地球科學結合以及科學與技術結合的辦會宗旨🙇‍♀️,本屆會議設“地球表層環境演變”“海洋與氣候”“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深部過程與行星循環”“深海資源、災害與技術”“科普和教育”六大主題,主題下分設46個專題,共安排690個口頭報告♦︎、669個展板報告,每天10個分會場同時開講🕘,充分開展學術交流,極大激發了各學科之間的交叉合作。毛河光、郭華東🩱🧑🏻‍🏫、潘永信、焦念誌4位院士,董海良、翦知湣👶🏼🏣、彭曉彤3位教授分別作大會特邀報告🚠🙅‍♀️,內容涵蓋地球表層變化的深部因素⚖️、月基對地觀測、地磁場與生物圈🍗、海洋負排放與碳中和⇨、礦物與微生物協同演化、海洋氣候變化和載人深潛科學發現等與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的主題➡️。

除了白天口頭報告和展板報告以外,大會還在晚上安排了信息發布會,特別設計了“深空🕦👨🏻‍🏫、深地🐔、深海”環節💝,邀請王成善院士🟥👫🏼,葉聰、朱巖研究員分別介紹深時數字地球、載人深潛技術和火星探測方面的最新進展。在精心打造的“華夏山水的由來”科普專題🤽🏼‍♂️,汪品先院士、袁道先院士領銜,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南海演義⛹🏿‍♀️、桂林山水甲天下等題目⚇,受到與會代表的熱烈關註☄️。此外🧑🏽‍🌾,還有“深部地球的富氧活動”“河口海岸地質資源”圓桌論壇等特色內容。

為舉薦我國地球科學領域優秀青年學者💇🏻,本屆會議繼續設置了“青年學者論壇”🏇🏿,邀請9位在地球科學學科交叉領域取得突出成果的優秀青年學者作大會報告🅾️。會議還舉辦了“優秀學生展板”評選活動,15名優秀學生獲獎🔌。

2021年正值地球系統科學大會辦會十周年,為回顧過去十年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的發展歷程🆑🏄🏽,展望未來地球系統科學發展的美好前景🎳,本屆會議還特別舉辦了十周年紀念活動🫷🏼。通過十周年紀念征文、紀念畫冊🧌、紀念視頻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往屆參會代表重溫了自己與地球系統科學大會過去十年的成長歷程。

本屆會議還新增了“地球系統科學戰略研討”板塊,緊扣目前四個主題戰略研究方向⛑️,即重新認識海洋碳泵、水循環及其軌道驅動🌀、東亞—西太的海陸銜接、深部與表層的相互作用。由汪品先院士領銜🧕🏽🧙🏼,郭正堂、焦念誌、金之鈞⚁、王成善等多位院士和專家參加的地球系統戰略研究組在會上進行了中期匯報🧑🏻‍🦼。

汪品先在會議總結發言中表示,我國的地球科學正面臨轉型👨🏼‍💻,從學科越分越細的現象描述✦,提升到集成整合🦻、探索機理的系統科學新高度。目前我國的科研投入與國際接軌,未來應從自然科學上的“外包工”角色轉為自己當“老板”🌙。此次大會上許多報告雖立足本土材料,但已經放眼全球問題🌛,這一點讓整個地球科學看到了希望。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