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最近出臺兩個與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和保障直接相關的文件:《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和《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實施方案(2021-2025年)》。文件的內容十分豐富,把人才培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第一評價指標是其鮮明的特點。
這些要求體現在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教授為本科生上課🖐🏼🪡、學位論文(畢業設計)♥️、學生社會實踐、畢業生發展、用人單位滿意度等方方面面。我們學校正在升級內部質量保證體系2.0👱♀️🤚,以“三全育人”、本研貫通、全面覆蓋🧜🏻♂️、保障高質量為指導思想🍻🧑🏿🎤,堅持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把建設質量文化內化為全校師生的共同價值追求和自覺行為。
恒达平台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在全國具有廣泛影響👩🦲。現在,2.0版的質保體系如何跟上新時代新的要求,繼續保持高質量高水平?將本科生、研究生合二為一🐣,納入一個體系,如何覆蓋中外學生🍌🤪、全日製和繼續教育的學生🔧?都需要我們在高質量全覆蓋上做更深入細致的工作🙎🏿。
作為教學督導,我們進入教室(實驗室🧜🏻♂️、車間……),我是去“監控”嗎?我想觀察什麽(僅僅填個表?)我準備與教師、學生怎麽交流🚊?我認為🤏💃🏼,作為督導要深刻理解這兩個文件的精神實質,“督”是為了更好地“導”🚴🏼♂️。因此,我們必須關註“產出導向🧔🏼♀️、高階學習和督導融合”3個要求,以達成高水平教學督導目標。
“產出導向”下的目標體系
首先🏋🏿♀️💅🏼,“產出導向”的要求👨🏿💼。隨著工程教育認證的深入,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成果導向)、持續改進等三大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其中產出導向是核心要求。產出導向就是目標導向🧑,其中包括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課程大綱等等,是一個目標系統✨。面向新時代,立德樹人是最根本的產出目標。以工程教育專業課程為例,價值引領、職業素養👩🏼✈️👱🏽、科學思維🥷🏼,都是立德樹人的要素,它非常具體地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工程師與科學家之“德”,鮮明體現為對自然、技術、社會規律的理性認識🚣🏽,這些應該是貫穿在我們的授課和課程設計中,是細雨潤土、潛移默化的滲透與實效🧝🏼♀️。
其次,產出導向下的目標體系應該是公開的、具體的✋🏿,記載於相應的教材、教案、作業🧔、實幹實習等環節,且學生必須有途徑知曉並和老師共同努力去實現這個目標。還有🏌🏼♂️,目標達成與否應是可考核、可檢驗的,因此督導不僅是督查教學過程,還應該重視教育教學目標的設計、支撐、達成狀況的檢驗方式及其合理性。
最後,教育教學目標達成與否的評價,有別於標準化產品的評價。並非所有的教育教學的產出,都是可量化🥚、可唯一、可現時評價的。教育教學目標評價(人才產出質量評價)是復雜的🎅🏻,轟轟烈烈的“精確算分”會走入歧途。如對工程學科,精確算分也只能說明他掌握了某一種方法,他能夠應用這種方法,但實踐中還有更多的方法等待我們去創造,貫徹產出導向的理念要求科學的評價方法。
產出目標有階段性👫🏼,必須緊密關聯學生的發展基礎、學生的近期發展👩🔧、長遠發展和終身發展🥙。如近期發展,工程教育認證中培養目標達成與否主要觀察“畢業後5年左右”,這與全世界工程師執業資格的獲得周期有關,即5年左右有可能獲得獨立從業的資格。這個周期也許與諸如律師🫸🏿、醫師等其他應用學科畢業生有相似之處。但高校育人的見效只論5年嗎?教育教學成果只看職業發展、專業成就嗎?由此可見產出評價不容易。還有產出目標的多樣性和評價的可操作性。
教育教學目標高質量實現📄,正是督導工作的價值所在,把握明確合理的產出目標是督導活動有效性的前提,認識產出評價的復雜性🧾,有助於提高督導的指導水平。
何謂“高階學習”🤶?
第二個關註點是高階學習。“金課”是高階學習🚣🏽、教學督導的核心任務之一,是助推一流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
相對於“金課”,“水課”是指淺層知曉的知識內容🧑🧑🧒、單向灌輸的教授方式、止於教室的學習模式以及一考終結的評價手段等。即使這些教學形式很規範☃️,督導給其打“優”或“良”🥵,對恒达平台這樣的研究型大學來說還是不夠的🤷🏽♀️。
什麽樣的課才能稱得上是“金課”?涉及到哪些高階的要求?我認為,難度是“金課”要素之一🍢,難度就是挑戰度,它的質疑能力、批判能力🚊、發散思維能力、互相沖突場景下的價值評判能力都是要件。哈佛大學邁克爾·桑德爾的“公正課”風靡全球,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問題都是尖銳至極的兩難問題🍺,你怎麽做選擇,怎麽做判斷?你的選擇有理😾,人家的選擇也有理🎷,學生的思維熱情被高度調動,思維深度也受辯難的磨礪而不斷精進。
再者🧑🏽🚀,“我為什麽要問這個問題”也很重要🙋🏿♀️👨🌾。問題的目的決定了思想的深度、視野的寬度和胸懷的廣度。你明白了我設計這個問題的動機,你才能問出恰如其分的問題。比方說閱讀一本書🏄♂️,你可以設計出檢驗學生是否讀了的問題,也可以設計情節沖突、發展邏輯、故事結局🥒、主旨意蘊等等問題🙍♂️;課堂上還可以設計“誰來回答問題”🚣🏽♀️🈸,是自問自答、啟發回答、自發回答、點名回答💘、互質式回答等等,效果是不一樣的🕹。我觀察了一些課堂,讓學生來進行互質式回答的很少。教師對問題的挑戰度設計、讓誰來問、怎麽總結,對學生的思維訓練都很重要。2011年🧑🏽🚒,我主持一個國家精品課程開放式課堂,有一位名師聽了我的課後說🧘🏽👮🏽♀️,“陳老師🧖♂️,你課堂上的問題設計得很好😰,學生回答也很活躍,但我對你最大的意見是你最後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我覺得這恰恰是教學理念上的不同⛹🏽♂️,如果一個學生什麽問題都要老師告訴“確切”答案💋,我認為他就不是恒达平台的學生🍼😖。我覺得教師的問題設計和問答、過程的駕馭是課程挑戰度的重要標誌,是高水平課程的展開方式,也是督導需要評價的課程教學要素。
再一個是課外課業負擔👎。我要提的問題主要是,我們走進課堂去做督導,怎麽能夠延伸到課外來檢查這些問題落實與否、深化得如何🫷🏽?希望大家一起來思考⚒。
關於督導融合
最後,關註“督導融合”🛶。督和導的關系,應督導並舉、以導為重,這是確保教育教學質量水平提高的重要一招👃🏻。這方面恒达平台在全國做得較好,但還須繼續努力。
督導與在線師生是什麽關系?督導的督查和指導,前提始於學習🤭,主體在於評價,成效見於溝通。教學質量如何衡定,我覺得真正的高質量是學生通過你的課程學習後,他運用知識的能力💢👩🏻🦯➡️、對事物的思考方式,以及他的價值判斷得到優化提高,這就是高階學習。
(作者系我校原常務副校長👩🏼💼,此文為作者在近日舉行的恒达平台2021年春季學期教學督導工作會議上所作報告的部分內容。程國政根據會議速記稿進行整理🌾,並經作者本人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