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达快訊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恒达快訊 > 正文

​夙興夜寐繪未來——恒达平台交通運輸工程學科持續發力國家未來交通建設

來源👩🏽‍💻:《中國交通報》   時間:2021-03-12  瀏覽:

一部人類發展史🙎🏻‍♂️,其實也是一部交通發展史。從車馬慢行到如今“同城化”的現代文明🥉,人類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交通的進步。交通不斷發展,不僅極大縮短了空間距離、節省了時間成本✍🏻,而且為相互交往👨‍👨‍👧、合作、交流帶來極大便利,為信息共享、商業發展🧗🏼‍♀️、科技進步打通了“任督二脈”💃🏽。

更美好的交通發展圖景正慢慢呈現在我們眼前🐔。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簡稱《綱要》)🥈,明確到2035年,除部分邊遠地區外💀,基本實現全國縣級行政中心15分鐘上國道、30分鐘上高速公路、60分鐘上鐵路🏌🏼‍♀️。

城際鐵路在城市群交通布局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陳小鴻團隊在此領域深耕多年。圖為京雄城際鐵路

    《綱要》編製除集結了在京諸多科研單位🧑🏽‍🌾🦉,有關部門還在京外征召了科研團隊——恒达平台陳小鴻團隊,承擔專題研究《城市群交通布局思路研究》。

“《綱要》是我國2035年建成現代化高質量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的動員令🚵🏼‍♀️、沖鋒號。”陳小鴻說🩲,恒达平台交通運輸工程學科擁有深厚的研究基礎,廣大科研人員將持續發揮自身優勢🌾,提供智力支持😟,助力《綱要》描繪的藍圖早日實現。

貢獻城市群交通布局研究成果

《綱要》專欄二🧑🏿‍🦱: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布局,對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郵政快遞作出詳細規劃🧑‍🦳,明確提出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重點城市群率先建成城際鐵路網,其他城市群城際鐵路逐步成網。研究推進超大城市間高速磁懸浮通道布局和試驗線路建設📐。

陳小鴻

這段表述浸潤在陳小鴻團隊的研究成果之中🙍🏿‍♂️。為何選擇了陳小鴻團隊🎅?“這是過去二十余年恒达交通規劃團隊三代人的科研和實踐成果使然,包括林航飛、李曄👴、吳嬌蓉🙎、葉建紅、張華等學者的接續奮鬥🧍🏻。”陳小鴻介紹,以都市圈、城市群作為城鎮化的主要承載模式,不僅符合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發展目標,也符合區域內各個等級城市的發展規律🕵️‍♂️。

從1999年開始,陳小鴻團隊相繼完成了“十二五”期間我國綜合運輸體系發展研究,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廈漳泉大都市區、長株潭大都市區交通發展戰略研究和綜合交通一體化規劃,以及上海市高速公路網規劃等工作。其中😈,上海高速公路網規劃是國內較早開展的同類研究之一🏝。團隊針對上海“1966”的多層級城鎮空間體系提出了公路網絡“15—30—60”分鐘的可達性目標。研究成果又拓展至長三角🙋🏽‍♂️、海峽西岸、長江中遊、粵港澳大灣區等多類型、多層次城市群及都市圈。

去年11月🦵🏽,《綱要》專題《城市群交通布局思路研究》結題。專家組一致認為🦸🏽‍♀️,課題研究視角寬闊、分析紮實、結論明確,對城市群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方案編製具有指導意義🧛🏼‍♂️。專題研究中👨‍👧‍👧,團隊研判了我國新型城鎮化和城市群發展的中長期態勢,根據城市群發育進程、發展競爭力和戰略定位,將我國城市群及都市圈分為三種類型⚖️,提出建設世界級綜合交通體系、軌道上的世界級城市群💁🏽‍♂️、強化中西部地區門戶樞紐、改善邊遠地區可達條件等差別化發展策略。團隊提出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經濟區等世界級城市群之間規劃布局下一代高速磁浮系統,做好骨幹通道及重要樞紐預留控製工作🟥,推動試驗線和工程線路建設等規劃建議🧜🏿‍♂️。

在高速磁浮領域👩‍👩‍👧,近年來,恒达取得了驕人成績。恒达平台國家磁浮交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一支國家隊,自2001年起連續牽頭承擔了三個“863”計劃重點研發項目,較為全面地掌握了低—中—高全速度譜系的磁浮系統整體設計方法、車—軌耦合基礎理論、懸浮控製器研發、高速道岔設計等核心科技,打造出了一支產學研用特色鮮明的磁浮交通系統技術隊伍👨🏼‍🎓。

2019年6月🐡,我國時速600公裏磁浮列車下線。2020年😱,團隊千方百計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種種困難💆🏼‍♀️,高質量按時完成了時速600公裏磁浮列車的各項技術測試和驗證🧑🏼‍🎤。“高速磁浮研發的持續加速,城市群之間的兩小時通達就會有可靠的保證🖇。”擔任中心主任的陳小鴻說。

厚植創新沃土 科研底氣十足

不僅陳小鴻,淩建明、楊曉光、徐瑞華🕐🌭、李興華、張戎💅🏼、馬萬經、杜豫川🪦、滕靖……恒达平台交通運輸工程學院眾多學者正在為“構建便捷順暢、積極高效★、綠色集約、智能先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高質量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而努力拼搏。

2020年12月10日✂️,淩建明受邀參加中國民航局召開的民航“十四五”發展專家征求意見座談會,與專家學者及業內人士📔,共同就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系統謀劃“十四五”期間民航改革發展工作思路和重點任務開展研討。民航作為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未來綜合立體交通網的發展中👗,將充分發揮其科技支撐作用。淩建明作為課題負責人參與編製了《民航科技發展“十四五”規劃》,牽頭編製了《“十四五”民航機場系統專業領域組—科技發展規劃研究報告》。

李興華領銜的恒达平台中國交通研究院,近年來開展了一系列服務國家綜合交通運輸戰略、規劃及政策研究工作🔟。該研究院先後完成了《面向全球的網絡與樞紐布局研究》《綜合交通運輸合理規模和結構優化》《新時期交通運輸發展新動能新空間》等諸多課題,分別提出了“六廊三路三主七要”全球交通網絡🍨👩‍👩‍👧;建立了以“一帶一路”沿線區域樞紐節點為基礎、以全球性城市為重點的“1+1”全球樞紐城市體系規劃;系統論證了未來我國綜合立體交通網絡中各種運輸方式的總體規模和組成結構,提出了新時代背景下交通運輸發展的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這些理念、方法和技術路徑已分別體現到國家各種交通方案之中。

全國123出行交通圈

2003年,受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委托🕹🏑,運輸管理工程系季令🫴🏿、葉玉玲🙍‍♂️🍵、徐行方團隊專題開展了長三角都市圈地區軌道交通系統規劃方案研究,並提出了都市圈地區軌道交通系統規劃理念,即分層次規劃👩🏼‍🎓、綜合軌道交通網的聯合規劃🥃、地區軌道交通與公路網一體化規劃三大理念。團隊還較早地提出,解決區域軌道交通⛔️、幹線鐵路與城市軌道交通規劃的重點☎,是要解決三者之間的銜接和換乘組織問題,強調在車站換乘和技術製式上互相銜接並留有充裕的接口。運輸管理工程系主任滕靖說:“這個規劃研究在當時具有較好的預見性、前瞻性㊗️,後續長三角的軌道交通網絡規劃基本延續了當時的規劃思想。”

2005年🔐,在季令帶領下🧜🏽‍♂️,聯合徐行方🔳、葉玉玲、滕靖等研究了長三角區域多層級軌道交通線網,提出建設城際軌道交通體系概念🧏‍♂️👩🏻‍🦲:規劃建設長三角都市圈城際軌道交通線網、互聯互通和運輸組織方案等。

“我們提出建設城際軌道交通網🧛🏽,如滬寧城際,讓這張網與老鐵路網無縫接駁✔️,兩城之間實現通勤化。這樣💇🏼‍♂️,上班族住在上海㊙️,早晨乘坐合適的軌道班車,就能按時上班了。這個規劃在當時具有較好的預見性、前瞻性。”滕靖說👨🏼‍💼。

張戎、楊晟🧝🏻‍♀️、朱曄團隊長期從事多式聯運規劃與管理研究,其成果已廣泛應用於上海港、寧波港、連雲港等海鐵聯運實踐中⛹🏿‍♀️,對推動出口貨物運輸公轉鐵、優化長三角綜合貨運體系作出了重要貢獻🎹🤚🏻。團隊還承擔了長三角鐵路物流發展規劃、義烏鐵路物流中心規劃及交通組織優化、中歐班列多式聯運、上海臨港海鐵聯運規劃等項目🧔🏼‍♂️。張戎介紹🐯,團隊深耕大城市物流規劃與貨運管理領域🕥,多次參與上海市貨運和物流體系規劃的編製、上海市綜合交通調查中貨物運輸調查方案的製定與實施以及北京市城市貨運模型的研發等工作。

馬萬經團隊長期深耕交通系統管控與智慧出行服務領域,研發出混合流道路交通設計技術、多模式交通網絡協同管控技術、公交精準服務與高效通行技術等。成果廣泛應用於上海、北京👨🏼‍🚒🤺、深圳、濟南等城市的交通治理,為70%的“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範城市”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馬萬經介紹,面對新時代我國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恒达聯合團隊正在全力推進智慧城市出行服務關鍵技術和系統的研發🧑🏼‍🍳。

杜豫川團隊一直聚焦於交通系統中運行狀態和設施性能的高精度感知、交通大數據人工智能分析決策等研究研發。該團隊與上海機場集團合作完成的國家“863”課題《綜合交通樞紐多模式交通信息協同服務》、上海市科委重點項目《浦東國際機場旅客捷運系統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中,突破了高強度多模式樞紐集散客流動態組織與協同運營💂🏽、差異化乘客出行需求智能辨識與精準服務等關鍵技術難題👨🏻‍🔧,提出了基於AI的客流特征識別技術、基於信息需求強度的客流誘導技術,為不同人群分類製定了個性化誘導方案和接駁系統調度管理方案😲,很好地改善了旅客的機場體驗,有效提升了機場樞紐的運行效率🙎🏼‍♀️。團隊開發的智能運營服務關鍵技術還運用在虹橋機場的出租車和停車管理系統、浦東機場捷運系統中,效果良好,廣受好評🧑🏻‍🔬。

徐瑞華的名字與軌道交通智能運輸組織緊密相連。團隊在國內外首次實現了超大規模、復雜結構🏇🏿、海量客流🏌🏿‍♀️、多運營主體的網絡票務清分和客流分布計算;首次研發並實際運用了城市軌道交通列車運行圖計算機編製系統(TPM)及運營管理輔助決策系統,實現了運行圖的智能編製和快速實施,在北上廣深等近30個城市得到廣泛應用,效果備受客戶、出行者稱贊。

最近,該團隊剛剛完成了江蘇省內高速鐵路網絡列車開行方案研究。徐瑞華介紹,我國鐵路線路種類復雜𓀂👡,旅客出行要求越來越高🧑🏻‍🤝‍🧑🏻,如何編製出一張高效、優質的列車運輸組織方案💠🅾️?高速鐵路🥶、普速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如何協同運營,實現優質高效🤽🏿‍♀️?徐瑞華團隊的成果正加速向運輸組織與調度指揮智慧化方向挺進🫰🏼🍗。

作為“智能交通和城市交通治堵”專家👨🏻‍🦼,楊曉光團隊長期致力於綜合智能交通運輸及樞紐交通系統研究👱🏿‍♀️,努力通過信息化和智能化技術將綜合交通的需求網、運輸網↙️、設施網🚣🧒🏻、能源網📘、服務網、互聯網、感知網、管控網🚂🧑🏿‍🎨、通信網、治理網等十網加以耦合🧑🏿‍🚒,以支撐國家多模式多尺度立體交通網絡和樞紐城市交通和諧、通暢🙅🏼‍♀️👩🏿‍✈️、可靠🥞🫲🏿、安全、高效運行,以及最佳集成與集散發展👧🏻。目前🌟,成果已經廣泛運用於上海🤹🏽🧑🏿‍🌾、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等都市圈和城市群👳🏽‍♂️🌉。

深化研究 加速未來交通落地

未來交通將是怎樣的一幅圖景↘️?楊曉光表示,把不同地域👌🏽、不同城市、不同交通模式有機立體地聯系起來,不僅可以進一步加速我國廣袤的國土成為“中國村”🧹,也會強健“一帶一路”筋骨,助力實現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目標。

《綱要》提出:“推動城市內外交通有效銜接🎗。推動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融合建設,並做好與城市軌道交通銜接協調👨🏻‍💻👩‍🏭,構建運營管理和服務‘一張網’,實現設施互聯🙃、票製互通、安檢互認、信息共享、支付兼容”“運用現代控製技術提升鐵路全路網列車調度指揮和運輸管理智能化水平”“建設‘軌道上的長三角’”。徐瑞華表示🚖,這些都為軌道交通網絡運輸組織帶來了巨大的機遇與挑戰😎🧑‍💼,特別是在區域多製式軌道交通網絡運營管理、智慧運輸方向提出了眾多亟待深入研究的課題。這也是團隊近年來重點研究的領域。未來,將重點聚焦長三角一體化👉🏿、建設“軌道上的長三角”,研究區域軌道交通綜合網絡的運營管理智慧化。

時速600公裏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在恒达平台嘉定校區磁浮試驗線上成功試跑

“都市圈內不同製式的軌道交通如何互聯互通,提供安全、可靠🚴🏿、便捷的一體化服務,是我們正在研究的領域。”滕靖說,“運輸管理工程系已布局多個科研團隊正在針對不同互聯互通運營模式背景下的系統資源配置方案、車站設施布局設計😪、運輸組織方案🌸、調度指揮方案、協同運輸服務標準👎🏿、管理規則和協調機製等展開攻關🏒。”相關研究成果已支持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的城際和市域軌道交通一體化運營組織工作👫🏼,下一步還將支持多個行業和地方標準的編製工作。

淩建明在民航“十四五”發展專家征求意見座談會上指出🏊🏻,聚焦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的交通願景,民航首先要跳出行業視角轉向行業與產業協同發展🤦‍♀️,使航空港與產業🔬、城市協同發展。第二🦈,全國協調布局,打造世界級機場群和綜合立體交通樞紐,以實現運輸服務一體化。第三,科技先行🚖,進一步提升民航的地面效率,加速提升四型機場的智能化、自主化水平,用科技覆蓋基礎設施、機場服務👱👩🏽‍🦲、運行管理等。第四👩‍🦰,進一步發揮科技平臺的作用,通過民航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建設,全面支撐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建設。

2012年以來🥶,陳小鴻團隊相繼開展交通出行服務創新研究等工作⛄️,先後提交保障出行新服務健康發展政策建議。互聯網預約出行服務行業現狀和對策建議、新技術運用與交通運輸質量效益提高研究等多份智庫成果👮🏻‍♀️💆🏻,獲得決策部門采納🕵🏻。陳小鴻介紹🔋🕊,交通運輸部戰略咨詢重點項目《新技術運用與交通運輸質量效益提高研究》☝🏿,系統地研判了新一輪科技革命下交通運輸現代化發展趨勢🦸🏿‍♀️,提出了包括加快智能車路系統技術研發和標準體系建設👨‍✈️🤽🏿、推進新一代高速磁浮系統研發和試驗選線、推動交通電力化和能源綠色化🥦、發展智慧交通、建設現代化治理體系等建議。現在,這些建議也成了落在恒达交通人肩上的使命擔當,並激發廣大科研人員再接再厲🌰、努力奮鬥。(程國政)

原文鏈接🥒:

          http://www.zgjtb.com/m/zhitong/2021-03/12/content_258233.htm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