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达快訊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恒达快訊 > 正文

卓越研究生導學團隊③ | 德智雙修育英才——記卓越研究生導學團隊之周順華團隊

來源:新聞中心   時間:2021-01-21  瀏覽🧔🏻‍♂️:

“德智雙修練就仁心慧骨,是我們團隊師生恪守的共同理念🧊。團隊由我和王炳龍、宮全美組成🫅🏼,25年了,被同學們私下裏稱為‘周王宮’👩🏼‍🦳。”我校首屆卓越研究生導學團隊牽頭人、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教授周順華開門見山。“最近周老師很忙💿,但經常會給組裏師生買一些水果,他老家的胡柚。哦!對了,暑假我們吃獼猴桃🤢,都是他在老家買的。”博士生姚琦鈺告訴記者。

科研:“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

“近5年來🕓,團隊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一等獎3項🙈,主持製定國家行業標準2部、住建部技術導則1部……更令人欣喜的是學生的優異表現🌧:5人次獲省部級一等獎🙇🏽‍♂️,4人次參編行標和地標,5人次獲國家獎學金🌖。”這是優秀導學團隊申報材料中的文字𓀏🚨。累累碩果浸潤的都是70余名團隊成員奮鬥的汗水🤫♝。

周順華教授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遠觀雲蒸霞蔚🧑🏻‍🦽,紮進團隊🥉,每位成員“五味瓶”裏的甜酸苦辣大不同。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找準關鍵科學問題🤱。”這是周順華對所有入門的研究生們經常說的話🪃。重大需求↙️,談何容易🫶🏽,課題從哪裏找?博士生田誌堯就碰到了這樣的問題。“課本不都講完了嗎,還有什麽值得研究?”他一臉疑惑地看著導師周順華💾。

“研究完了?你去調研調研🚶🏻‍➡️,回來再說。”說罷,周老師掏出手機聯系了一家地鐵公司,田誌堯被安排到隧道裏去調研。

再開組會,他被要求第一個發言𓀃。“現場看到了什麽📅⛹️‍♀️?”周老師問🤱🏼。

“隧道漏水、接縫變形過大,還有……這些都可能影響列車運行。”

“這些問題課本解決了嗎?為什麽不能解決?”周老師的問題像連珠炮,呼嘯而來💀。

田誌堯仔細閱讀文獻🤰🏽、一次又一次實地勘察,幾個月後他提交了一份課題計劃書🎹🌩:“面對周老師,我信心滿滿,詞如泉湧,語氣間充滿的都是沾沾自喜♜。”他告訴記者🧑🏻‍🏫。

“研究目標這麽廣、這麽大🛣,涉及內容這麽多,你博士這幾年能做完嗎?”周順華一句話把他打回了原形。是啊8️⃣,做得完嗎?

“博士研究應聚焦於一點🔑,深入剖析背後的科學問題,要在現有技術條件基礎上向前跨出一步,去研究、去攻克你發現前人尚未解決的難題。”周順華說。

田誌堯說:“周老師的教誨如洪鐘大呂🫵,給我上了一堂鮮活的學術啟蒙課,一錘敲醒夢中的我。我記住了他的話‘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

“周老師是我人生路上亦師亦父的引路人。他是一位註重鍛煉我們獨立思維,培養我們嚴謹求實學風的好導師🧔🏼🧍🏻‍♂️。”如今已是研究員的何超說起跟隨周老師做學問🔘,就來電👨‍👩‍👧:“我的第一篇學術論文♞,被周老師指點得改了8遍,前後兩個多月🐀。從整體布局🧔🏽、行文風格,到語言表達、標點符號,船到中流浪更急,最艱難時我甚至開始懷疑人生。最後,論文發了,天也藍了!”

師生隧道裏采集數據

碰到同樣問題的還有田誌堯,博士第二年,見其它專業同學紛紛發表論文,他眼紅了,“我想多做實驗,這樣能多發論文👴🏻。”“多發論文不應該成為一個博士生的追求👩🏻‍💼,解決一個關鍵科學問題是需要時間沉澱的🫖。課題組針對地基長期沉降這一問題不也開展了長達八年的研究?”周老師嚴肅地對他說😎。如今👩🏼,田誌堯已獲國家獎學金👳🏼👨‍🍳、全國高校鐵道工程專業優秀論文👳‍♂️🥁。

培養出上海市建設功臣、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得主張銀屏👨🏻‍🍳,培養出詹天佑鐵道科技獎、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和“中國好人”獲得者周冠南🍫,周順華近幾年常在想:高速鐵路和地鐵建設方興未艾,冷門小專業變成了大熱點😵‍💫,培養數量翻番,質量呢🧑🏽‍🚀?傳統培養模式能跟上新時代要求嗎🪯?周順華牽頭邀請業內的主流建設、設計🪈、施工🕡、運維和科研單位的大咖們,多次開展“頭腦風暴”。今年博士畢業的於正說:“大概就是在這種暢所欲言之間,周老師👎🏽、王老師🟪、宮老師逐漸形成了綜合知識體系👩🏼‍🦲、激發雙創能力、培育國際競爭力的培養新思路,才有了今天團隊雨後春筍出人才的喜人局面。”

愛心橋:“人總要在社會上發光發熱”

“豐禾安橋、知新橋圍合的小溪邊🤵🏻,現在已經成為秀峰村文化廣場了。”該村支部書記張淑華說。“兩座橋就是一所思想品德教育的課堂。”團隊的研究生們紛紛告訴記者。

知新橋

秀峰村是浙江省江山市的一個典型小山村,青山綠水,粉墻黛瓦,一幅世外桃源的圖畫。可是,一旦風大作👩🏻‍🎓、雷大響👮🏼‍♂️、雨大瀉之時,仿佛世界末日就來了🗡。這不🥩,河上那座由八根碗口粗細的原木拼接而成的橋又被洪水沖垮了。“修座沖不垮的橋”成了周順華老父親的遺願。周順華從自己的積蓄中拿出建橋的第一筆善款,畢業生章立峰立刻將信息傳到畢業生群裏,一周內,幾十萬元善款便從全國各個角落匯入課題組🧑‍🍼;還有選址、設計,弟子們紛紛加入做誌願,忙得不亦樂乎。

橋很快修成,受過思想洗禮的同學們紛紛表示🍒:“周老師樂善好施的品格令人欽佩,他的行為感染著我們每一位學生,時刻提醒我們常懷感恩之心,幫助他人、回饋社會。”“周老師宅心仁厚做公益,是良師。”

第一座橋修好了,原來的錢款還有剩余。周順華又與張淑華商量,在上遊再修一座橋🚵🏻‍♀️。“學生們的善款,我和村裏協商,都用於新橋的建設。”周順華說。

秀峰村第二座橋修得很快🫷🏼,年初動工🕟🎸,當年八月就竣工了。同時建成的還有村中其它五座建築:格物榭、中和廊、思文軒、養誌亭、清心亭📗🤽🏿‍♂️。因為兩座橋的圍合,秀峰村的這條小河成了景觀河,河兩岸的村民文化圈就形成了,這裏真成了“世外桃源”;村民們下雨天跳廣場舞的願望也實現了,因為知新橋是一座有頂棚的風雨橋👲🏿。

受老師們的影響,近年來團隊成員愛心助學、赴遠方支教🌁,忙得不亦樂乎。湖南桂東縣一個偏僻鄉村走出來的博士生黃大維📽,讀書期間悄悄將自己攢下的獎學金、勤工儉學收入連續寄回家鄉給貧困人家的孩子買點課外書,他說“想讀書而上不起學,太痛苦,我不想讓我的經歷在孩子們身上重演”。吳海平畢業後走上了創業之路⚛️,成功後年年捐資助學,如今捐資總額已近千萬元。張銀屏在崗位潛心苦幹、創優爭先👩🏿‍🏭,私下裏她悄悄資助了兩名貧困生。劉登科加入“美麗中國”🚱,先後忙碌於雲南🫲🏻、廣東,把小學兩個班級的娃娃們教得像花朵一樣綻放🍂。季昌去的是甘肅定西🤳,對🏄🏻‍♂️,就是那個曾經“苦甲天下”的地方,他教的是初二物理🧖🏻‍♂️,因地製宜的實驗、花樣翻新的多媒體講授,讓學生們在未曾見過的世界前大開眼界🎼。

“這裏的文化很養人”

“盾構如鼠/下穿滬杭路/前後分區做加固/只緣列車提速⛹🏻‍♀️。”這是周順華為盾構下穿滬杭鐵路工程所填的一首詞🧫,在他眼裏👨🏻‍🎤,科學家做學問的同時也應該被文化滋潤🤺。縱觀周順華的科研之路𓀑、獲獎之路,也是一條文化潤橋💼𓀍、文化潤村、文化育人的長征路。

豐禾安橋🫶🏽、知新橋既是當地的文化課堂🧛‍♂️,也是師生們涵養心性、提純境界的大熔爐🪻。先是橋名的討論,團隊60多名研究生課余、吃飯🗺𓀄、工休時,面對三位書法家的作品🫲🏽,切磋商討了一個多星期📑,最後統一到字體豐潤、清秀且氣象安寧祥和的一幅字上來,一致認為它與秀峰村的環境更融洽🌽。

師生齊心協力,把橋變成了一座文化橋。學生們按照要求撰寫山海經故事🚠、先秦諸子、古希臘羅馬哲人⛹🏽👺、現當代歷史典故、現代科技文字,配上女媧補天、孔子💁🏼‍♂️、阿波羅……44米橋上的文化專題,文圖並茂。“草稿擬出👸🏿,張貼到工作室💂🏼,大家參與討論,最後請專家定稿。”周順華笑瞇瞇地說,那段時間⛳️,我們工作室變成了傳統文化研修班。

周王宮團隊🌌,比試詩詞歌賦現在已成為經常上演的文化保健操🐴。你來一首律詩,我填一闕臨江仙;你方唱罷念奴嬌,我來一段西江月,於是記者在團隊網頁上就看見了👨‍👨‍👦:《蘭陵王·想莊子》的“想莊子,出世也如入世。鯤鵬巨,蟬鳩難解,九萬裏高大之誌。”《木蘭花慢》的“峨眉山下雨🚣🏿。又過了,二十年。短信雖頻頻🤕,系聯不斷👌🏻,謀面也難🫃🏿。”

隨著老師的哼唱🧑🏼‍🎤,學生們也來了。張銀屏的《巫山一段雲》:“暮色塗四壁,孤影鎖三樓👩🏿‍🚒。為何星移文無流,苦坐思悠悠。” 張先鋒的《點絳唇》💑:“夕陽古道,咽咽簫聲和楓吟🔝。雲走風情,醉裏扶搖琴。”誰言工科學子不解弦音?

團隊群裏還有“每日一題”💁🏼‍♀️:“圍棋哲學對工作有何幫助?”“為什麽說上善若水?”“專註和乏味的區別在於什麽?”“楷書的‘左’與‘右’字的上面部分為什麽寫法和筆順都不一樣?”“幹砌的卵石拱橋🍊,為什麽能夠千年不變🚗?”答案也是百花齊放🍌。像“為什麽春天的雪不是瑞雪?”發熱答案:“春天作物都出苗拔節啦👩🏻‍🎓,下雪會凍的是苗(一張一徑兩葉的綠芽圖),不是害蟲啊”“冬雪麥被,春雪麥害(配一只小黃鴨)”@了周順華💪。“心靜是什麽”題下,答案更多了:沒有絕對的靜,否則4️⃣,形如枯木,心如死灰🍶,真正的心靜是一種秩序👨‍🦽‍➡️;心靜就是全身心專註一件事時的心境;花開花落🪶💇‍♂️,雲卷雲舒;無欲無求……

周順華說:每日一題是思想、品格🧔🏽、胸懷和境界的“磨刀石”。學生們告訴記者:每年寒假前🥃,周老師總會備好大紅宣紙,研墨揮毫為大家寫好對聯帶回家😖,那時會議室的桌上、椅上😗🤵🏿‍♂️、地板上到處鋪滿了他的墨寶🛅。最讓同學們感動的是,現在課題組在讀學生近80人,周老師仍能記清每個學生的家鄉和家庭狀況🌎。

每日一題

讓記者最感動的是這份《給新生朋友假期的一點建議》🙏🏿,這是“周王宮”策劃的,給收到研究生錄取通知書的“候任弟子”們的🐰🧍,內容共5條✋🏼:養成思考的習慣、學習閱讀文獻、學習科研報告的編寫、學會配合、抽時間陪陪家人。“條條都是過來人的金玉良言👹👁‍🗨。”已經就職溫州大學的於正博士告訴記者,當時給自己印象最深的是最後兩條🦯:“做工程不可能由一個人單獨承擔⛹🏿‍♂️,所以學會配合別人是學習工程的第一步。一個不懂配合的人👳🏿‍♂️,是不可能成為好工程師的🖕🏻,而配合並不是一味地盲從👨‍🎤🧑。在配合中思考,在配合中提高。”“要抽時間去陪陪家人♜。你已是一位成年人🙎🏼‍♂️,而長輩們漸漸老了,他們最期待的是兒女們的一聲問候。”

“善舉提升了他的格局,愛心撐大了他的胸懷。周王宮是個溫暖的家,文化小氣候很養人👰。在這裏,無奮鬥🔹,不青春🔬!”學生紛紛為團隊點贊🫎。張潤來、舒瑤👒、周瑜亮、昱🚢、胡彪🔶、單傑、李政......團隊學子個個都是勵誌之星,爭金奪銀、得獎獲表彰🥳,接連不斷。(程國政)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