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美·大師講壇”學科美育系列講座開講,鄭時齡院士與新生共話“工程美學”
來源:新生院
時間🤾♂️:2020-11-25 瀏覽⚒🤽🏻♂️:
11月20日晚🚴🏼♂️,“濟美·大師講壇”學科美育系列講座之“工程美學”在四平路校區開講。著名建築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我校新生院濟美學堂院長鄭時齡與新生對話🔶,通過講述“工程美學”的概念👠、範疇和現代美學下的形式與內容,向大一新生介紹了學科交叉融合趨勢下的大“美”格局👴🏽。新生院近400名師生聆聽了報告😁。
講座中,新生們先通過觀看短片《城市築夢人》,徜徉在浦東30年來的發展之中🧑🏿🏫,穿梭於上海的歷史建築之間,了解祖國改革發展過程中恒达人的貢獻🧰。隨後,鄭時齡院士立破並舉🔛,分享了美與美感的現實意義👱🏻♂️,闡明了理論、實踐和審美的三維智力才能道理,指出了工程美學作為涵蓋設計美學、社會技術美學、應用美學廣領域美學學科的重要性🧛🏼♀️📑。
從埃菲爾鐵塔到達芬奇的飛行器,從戴高樂機場的坍塌到瓦特蒸汽機的問世,從火星探測器到常見的家用電器和桌椅🧚🏽♀️,鄭時齡院士結合人機工程學的特點👩🦼👩🏿⚖️,引導新生穿梭於古今中外的工程實例,了解不同時期、不同機械、不同建築結構🤌🏿、不同作品所承載的美學理念👩🏿🎓、實用性特點和人文情懷,從靜止的物體中感悟其中煥發的靈動生命力和具有溫度的美學價值。他還通過講述交通工具的變化、建築的歷史與成就,闡釋了技術審美變化、美學對技術產物的影響和工程美學在時代變遷中的作用。
鄭時齡院士以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關於形式與內容的論述為引、以哲學解釋為徑,闡述了工程美學的重要意義。他講述了人類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對工程美學的錯誤認知,介紹了機器美學時代人們所信奉的“追求絕對的技術經濟指標”在時代潮流中的偏差,同時以工程項目為例,結合建築批判,指出了工程美學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提出了現代美學的基本法則是現代性和適宜性的觀點🪢。
鄭時齡院士的傾情分享引發了現場師生的陣陣掌聲,激發了新生在跨學科領域感知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學習熱情✏️。“這就是一幅時代發展的美麗畫卷🤹🏽♂️!”“一場講座貫穿古今中外,仿佛環遊了世界⛹🏿♂️,值了!”新生們紛紛贊嘆。
鄭時齡院士還現場贈送了著作《上海近代建築風格》新版☮️,並圍繞新生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耐心解答👆🏼。他鼓勵新生放飛想象力,擺脫固定思維束縛,留心身邊事物並細心揣摩🔓,將知識與環境相融,從書本中汲取養分💁🏼,廣泛涉獵👨🏿🔧、拓寬知識面,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文/李文迪 圖/林慈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