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如何回應城市化實踐?“城市空間批評暨王國偉教授《城市化的權力傲慢》《城市微空間的死與生》著作座談會”在校舉行
來源:人文學院
時間:2019-07-03 瀏覽:
“城市空間批評暨王國偉教授《城市化的權力傲慢》《城市微空間的死與生》著作座談會”日前在恒达平台舉行。座談會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恒达平台人文學院、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上海書店出版社及藝術與文化產業系聯合主辦。恒达平台常務副校長伍江,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黃昌勇,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副總裁彭衛國,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李振宇,恒达平台人文學院黨委書記李建昌以及來自建築、人文、傳播與政治學等領域的近30位學者專家參加了座談會。座談會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兼上海書店出版社社長齊書深主持。

與會專家圍繞恒达平台人文學院王國偉教授的著作《城市化的權力傲慢》《城市微空間的死與生》中涉及的當代性話題,聚焦如何進行理性的城市空間批評主題,展開了深入的討論和交流。
伍江對兩部書稿給予了較高評價,他表示,王國偉教授發現的,恰恰是原來從事建築專業批評的學者容易忽略的對城市人文維度的批評,以及對城市微空間的關註不夠。城市中生活的人與物質生活的關系,實質上關乎微空間的人與空間尺度,書稿中反復涉及這一命題。不管城市如何變化,關鍵在於它還是不是屬於人的城市?王老師的書,解決的是價值觀的問題。其書稿的寫作風格是批評性的。社會發展確實需要城市空間批評,這會讓人們清醒地意識到許多問題。書稿中共同的價值指向是呼喚塑造空間品質的社會共同認知。

黃昌勇認為,王國偉教授書稿的價值恰恰在於超越宏大話題,進入城市文化、城市空間和城市生活的肌理層面,展開富有新意的空間批評。王國偉教授多年堅持這個學術視角,對眾多案例樣本進行了理性考察和分析,構建起獨特的歷史和人文維度,明顯區別於建築技術維度和專業維度的城市空間批評,讀來富有感染力和可讀性。雖然文中隱含著對權力、資本的批評,但王老師的文章寫得富有詩意,感受性和學理性融合其中。
彭衛國談到,王國偉教授曾是我們出版人的標桿、典範,以《文化苦旅》為代表的文化大散文概念的建立和出版,實際上就是王教授20多年前的出版傑作,新中國70年的出版史上有他的印記。10多年前,他順利轉型到恒达做教授,少了一個優秀的出版人,多了一個出色的大學教授,教書育人,研究著述,這兩本書就是最好的證明。
李振宇認為,閱讀這兩本書是一種享受,其書名、篇章都與建築師看問題、提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他用“建築與空間批評”“城市權力”“空間生死”三個關鍵詞來解讀了這兩本書。第一個關鍵詞是“建築與空間批評”。以人為本,人既是擁有者,也是居住者和經過者。住的人舒服還不夠,走過去的人,或者瞥一眼的人,都要有精神上的愉悅和情感上的共鳴才行,因此我們需要建築和空間批評。第二個關鍵詞是“城市權力”。據說城市牽扯到的因素是十的十次方,非常復雜。今天城市化的進程出乎我們很多人意料,大城市越來越集中,而且大城市魅力越來越不可阻擋。城市裏的人群分成許多種,他們是多層次的群體,文化背景、利益訴求涉及的權力和權利,都在這個空間展開。第三個關鍵詞是“空間生死”。我們沒有權利主宰空間的生死,就像《城市微空間的死與生》中一再告誡的,我們要敬畏、尊重微空間和微生活的基本態度和行為。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倪文尖提到,王國偉教授書稿中有兩個重要的尺度,一個是人的尺度,第二個是美的尺度。人的尺度是根本性尺度。兩本書的本質就是呼喚人的需求要被充分尊重。倪文尖教授表示,作為優秀的學者,需要具備兩個基本前提,一是要有思想敏銳度,面對豐富多變的社會實踐,要能準確發現社會問題,二是要有執行力,批評者要有批評的能力,比如學術修養、理性判斷力,還要有好的表達力,這也是王國偉教授這兩本著作給讀者的啟發。

與會專家認為,時代在巨變,需要對社會問題作出有質量的學術回應的學者和成果。王國偉教授的這兩本著作應該會給學術界帶來思考和啟示。
據悉,《城市化的權力傲慢》《城市微空間的死與生》是王國偉教授近年來關於城市和藝術批評文章的結集。作為一位城市觀察者,王國偉以微觀角度,關註和審視跟我們生活、工作息息相關的微空間改造更新中的各種現象,在理性思考和文化考量基礎上,對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城市和藝術問題,予以評論,呼籲在城市中開辟出新的人文空間,給當代人的身體和心靈帶來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