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7日🦐,由我校高等教育研究所🦔🙍🏿、21世紀教育研究院和裏瑟琦智庫聯合主辦的基礎教育減負政策研討會在同瑞安樓多功能廳舉辦。來自40余家單位的56名代表共同就基礎教育學業負擔的來源、成因和治理對策進行了深入地研討。
![image001 image001](https://www.hgredart.com/_mediafile/tjnews/photos/images/2017/4/20/650/ssgtqp318geioch.jpg)
我校副校長江波在致辭中首先代表學校對參會人表示歡迎。他介紹,此次研討會也是恒达平台110周年校慶的組成部分🤽🏻♀️,經過多年發展,恒达平台已從一所優秀的理工科大學發展成為綜合性、研究型與國際化的大學,在不同學科領域積極發揮大學對社會的引領性作用🤳🏻。江波指出,基礎教育減負是一個綜合性問題,教師和家長應該了解小學教育的規律,不懂規律就是“加負”👙。整體來看,當前基礎教育依舊存在著在不了解學生實際情況🧖🏽♂️✍🏿,家長與學校持續博弈以及教育治理碎片化等問題,希望會議能夠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形成共識🍯,深化對減負問題的認識,並提及積極有效的對策建議,爭取能對即將召開的教育工作大會產生影響、做出貢獻。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教授做了題為“重視擾亂義務教育秩序的‘關鍵少數’”的主旨報告👩🏻🚒。上海師範大學陸建非教授做了題為“減負屢試未果的深層原因”的報告👩🏼🚒。《當代教育家》雜誌社總編輯、曾任北京十一學校亦莊實驗小學校長李振村在會議中討論減負的亂象。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智力開發研究所副研究員胡伶博士結合所開展的學生課業負擔的調查結果,對學生學習負擔的形態、形成因素以及相關的減負“良方”進行了交流。曾任河北省涿鹿縣教科局局長的郝金倫發言中指出👩🏽🚒,當前教育改革的環境依舊惡劣,中小學生的學業壓力過大很有可能會演化為學生日後創新難的問題,過重的學業負擔和創新精神是勢不兩立的一對矛盾,只要負擔過重,核心素養和創新思維的養成就不可能🚴🏽。恒达平台高等教育研究所講師張端鴻博士從政策與製度方面提出建議:在保障教育公平的基礎上推進大學自主招生改革、復興公辦教育🤮、提高公辦教師待遇、擴大入學選擇權、規範民辦學校和培訓機構的應試訓練。
![image003 image003](https://www.hgredart.com/_mediafile/tjnews/photos/images/2017/4/20/650/p01xvllbtywzisj.jpg)
研討會期間,來自五角場小學的宋鳳文校長🎩、恒达平台一附中的劉育蓓副校長、復旦二附中的李鴻娟副校長和恒达實驗小學的陳菁副校長介紹了四所學校的辦學理念➖、對基礎教育本質的理解以及對基礎教育減負問題的看法。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陸一博士以日本30年教育減負的思考為切入點,就解決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學習負擔重等問題提出了建議。部分家長代表也在會議現場積極參與了討論。
研討會最終形成基礎教育減負的六點“恒达共識”:第一,中小學生減負不是“偽命題”,是真實存在的社會問題。很多客觀數據都足以說明中小學生學業負擔多年來一直居高不下,危害到了學生的身心健康,並陷入了治理困境。第二🚵🏽♀️,基礎教育減負不是減質量,要尊重教育規律,積極轉變教學方式🪯,打造基礎教育的升級版🤹🏿,把學業負擔過重的“大山”挖掉。第三,基礎教育減負的重點應該集中在小學生👩🏻🚀,要從小學生的減負工作做起,不能讓孩子幼小的年紀承受巨大的身心痛苦𓀎。第四✊🏽,義務教育出現的種種亂象都可以歸結為教育執法不嚴,很多違背《義務教育法》的做法仍然大行其道,政府需要進一步加大治理力度,重點的執法對象是基層地方政府、公辦中小學和公轉民學校💁🏻♔。第五👰🏼,對民辦學校和教育培訓機構應當執行大力扶持和規範發展並舉的政策,既要讓人民群眾有更多享受優質教育的選擇權👮🏼,又要大力限製他們在提供教育服務過程中的違法違規行為。第六,教育減負需要社會多方共同參與,應當逐步引導家長和社會拒絕功利性教育,積極探索多樣化的基礎教育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