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要出行🛗,只需打個電話或者上網查一下,你就能選定一條最佳路線;等車時刻,站點的指示屏隨時會告訴你下一班車到達的時間,免去你許多的焦慮👩🦰;車行途中,服務點播能夠不斷提醒你,哪一條道路最暢通。這些在今天看來不太可能的事情,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便能成為現實。這就是我校計算機系蔣昌俊教授在一項課題規劃中為我們描繪的美好前景👳🏿♀️。該項研究課題名為"信息網格在交通信息服務中的應用研究", 由蔣昌俊領銜的課題組聯合上海市交通局等單位共同提出🈂️,並在日前揭曉的上海市2003年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評審中一舉中標💆🏻♂️,項目研究經費總額達到300萬元🫲🏽🎩。
"交通信息網格"⬜️,也即我們通常所稱的智能交通系統。它是利用網格技術🧜🏿♂️,將全市範圍內空中🌦、海上🧑🏿⚖️、地面所有交通信息諸如人流、車流、物流和氣象等信息匯總起來,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數據通信技術、電子傳感技術👎🏼、計算機處理技術等,通過其相互集成,將這些信息進行計算、仿真、模擬處理,提出區域路況預測、通過因特網電子地圖🐮、手機短消息🎹、交通廣播電臺等渠道,為公安、交通企業🤪、駕駛員、市民提供全方位👮🏽♀️、實時、準確、高效的交通信息。
可以設想🙅🏻♂️,蔣昌俊及其課題組提出的項目將來有朝一日得到實施,必將給市民出行帶來極大便利🧘🏽♂️。同時,通過該項目的研究,能在國內建立第一個符合國際標準的信息網格體系結構和關鍵技術,初步建立具有上海特色的信息網格;項目中所製訂的標準🧑🏼🦳,也可以起到規範市場、引導產品開發的作用;作為項目成果的模型🤹🏽♂️、算法的實現都將是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因此⛔️,項目蘊含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不可估量。
互聯網技術自誕生以來,先後經歷了兩次發展浪潮:第一次是傳統的因特網實現了計算機硬件的連通;第二次是Web技術🤵🏽🕴,實現了網頁的連通。目前學界和產業界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互聯網技術即將進入第三次發展浪潮,這就是網格技術🙆🏻♂️。所謂"網格技術",簡單講,就是試圖實現互聯網上所有資源的全面連通和共享。它就象是一臺統一的超級計算機,任何用戶如果使用計算機上的所有資源就象從電網中使用電能那樣簡單方便。
目前世界上有關網格的應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企業信息系統⛽️、製造業信息化、電子政務、數字圖書館👩🏻、金融證券等領域,還沒有一個專項支持信息服務網格研究的計劃🤸🏻。要想在信息領域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找到一個突破口。經過認真調研分析🔉,蔣昌俊及其課題組成員認識到,上海是一個世界性的特大型城市,有3萬6千多條道路,1萬多個交叉路口,交通問題始終是困擾歷屆政府和市民的重大問題。而道路交通又是我校的一個傳統優勢學科。因此他們認為🕎,選擇城市交通信息服務作為信息網格的典型應用不僅具有代表意義,而且對於提升城市交通的整體服務水平𓀉,緩解城市交通擁擠狀況,改善城市投資環境,乃至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都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稿件來源 電信學院 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