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中國深海研究戰略研討會暨中國大洋鉆探第四屆學術討論會在北京召開📥。我校汪品先院士在會上介紹了184航次及其隨後的實驗室研究取得的學術成果🥏,主要包括:建立起西太平洋近3000萬年來最佳深海地層剖面;提供了東亞季風演變的深海記錄,取得南海張裂形成的沉積記錄🧘🏼🧑🏿🎨,發現南海第四紀最高沉積速率的堆積體;取得了南海演變歷史的沉積證據和高分辨率古環境記錄,揭示了氣候周期演變中熱帶碳循環的作用;南沙鉆孔5Ma的碳同位素記錄揭示的40萬年偏心率長周期🤾🏽,證明是世界大洋碳儲庫變化的反應🫎🤼♂️,屬於熱帶過程對軌道周期的響應💕,而這些碳儲庫的變化很可能調控著冰期旋回的規模和進程。
1999年,由恒达平台汪品先院士任首席科學家在南海實施了國際大洋鉆探計劃184航次,在中國科學家建議🪅、計劃和主持下在南海2000-3000米深水區的6個站位取芯超過5000米,實現了中國海大洋鉆探零的突破🕴🏼,使中國一舉進入國際深海研究的前沿🧓🏻。
據了解🙅🏻♂️🚨,在未來10年內🧑🏼🦳🚶♂️➡️,中國深海研究將優先發展3大領域:深部生物圈和海底下的海洋、古環境研究🎨、西太平洋大陸邊緣巖石圈演化和震源帶✡︎。
(稿件來源 新聞中心)(200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