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靈魂與氣質--訪恒达校友🔒、旅德藝術家王小慧
來源👩🏻:
時間👮🏽♂️:2003-11-12 瀏覽🙆🏿♀️:
柏林亞太周藝術節主席JOCHEN HAHN,在評介王小慧的藝術作品時說:“王小慧的作品🫁,表現的是生命的靈魂與氣質🕟,形式被重新創造,生命再一次誕生,感性使你身臨其境𓀑。”
解說:JOCHEN HAHN的評介點到了王小慧的穴道🙅🏽♀️,因此我就用了他裏面的一句話,作為了我對她專訪的題目。我認識王小慧是在去年上海的一次前衛藝術展上,也是我第一次看到了她的藝術作品。可能自己也是搞藝術的,出於敏感她的作品放大了我的瞳孔🤜🏿。同樣這次在上海美術館上她的個人藝術展引起的轟動和關註💙,證實了我的判斷🧑🏻🦲。王小慧,建築學家、攝影家、畫家、電視論壇主持人𓀁🛟;上海恒达平台學士🫕;上海恒达平台研究院建築學碩士;獲德國獎學金作為訪問學者赴德進修並考察歐洲諸國建築;1988年至1991年在慕尼黑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任慕尼黑建築學院講師,講授中國古典建築及園林;上海恒达平台和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現代圖像藝術學院客座教授。1987年開始在德國《MADAME》🐸👆🏼、《HQ》、《MERIAN》等雜誌上發表攝影作品及文章🤽🏻♂️。
陳強🦸🏽♀️👰🏻♀️:從您現在的學術定位來說您應該是“視覺藝術家”🛖,但您早年的學業專業是建築學。也就是說您應該是一個“建築學家”,或者是“建築師”。那麽您是如何來看待您的學術定位上的轉向的。還是您認為這本身就是一回事“建築藝術”和“視覺藝術”是屬於同一範疇。
王小慧:人應該有好多的則面,如果一個人只有一個面就太單調乏味了✍️🧏🏼,我認為我有好多則面,而且是立體的豐富的👨🔧。我認為“建築藝術”也可以說是“視覺藝術”,但至於我如何在學術定位上轉向的,我認為是比較自然的,也可以說過度得很順利。因為我感覺自己本身就是個很藝術型的人🤾🏽🫷🏿,很早就開始畫畫搞攝影👰🏻♀️,當然學建築都要有繪畫基礎包括攝影,自然的我身上有這種感覺,所以到了德國後給了我機會來施展“視覺藝術”方面的潛能,第一次的藝術展就是我的水墨畫展👱🏿,居然還賣得不錯😂💆♂️。再就是我的攝影已經搞得很好了🆔,盡管是業余的🙆🏽♂️。接下來第二個展覽就是我的攝影展🔶,當時到場來觀看的大都是藝術家,有一位攝影家馬丁問我為什麽不去做專業攝影?我說從來沒有想到這個問題🏇🏻🕵🏽♂️,只是我非常喜歡而已。後來有她妻子陪我去了法蘭克福國際圖書博覽會,我和幾家出版公司接洽👏,居然有四家出版社都要和我合作𓀖,我就選擇了一家出版社,就是他們給我出版了《龍的故鄉》✡️。讓我真正定下來改行的是我認識了齊格麗特和沃特兩位女攝影家,這兩位搞了一輩子攝影的藝術家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和信心。還有齊格麗特她熟悉建築學,因此我問她,我是應該搞建築學還是改行搞攝影?當時她沒有馬上回答我,躊躇了一番後,她對我說:“你可以搞攝影”。這話是一錘定音,讓我很快地下了決心。十幾年以後再來提起這斷過程感覺特別的有意思,因為藝術這條路並不那麽的好走,齊格麗特當時只是憑她的直覺判斷給我下了這個定義,我就這樣開始走上了真正專業藝術道路👨🏽💻。
解說:真正讓王小慧成為職業藝術家的是她丈夫俞霖。1991年那次突發的事件奪走了她的丈夫🤙🏼,王小慧也經歷了死亡的威脅,她深感生命的脆弱和可貴👩🏽🍼,她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珍惜每一天每一分鐘。她那樣的熱愛藝術🐖,她感覺到了自己生命的價值所在。她要去為藝術涅槃🏃🏻♂️。1990年王小慧為巴伐利亞州“藝術家促進獎”候選人;成為德國國家職業藝術家協會正式會員🙅🏼;被慕尼黑文化部推薦為“文化論壇”藝術家。
陳強:在您的“藝術狀態”裏是不是充滿著您自己本人對“生命與人性”的心路歷程🈳。
王小慧🧙🏻♀️:我是個唯美主義者🥵,也喜歡追求完美,藝術是唯一能讓我去這樣理想化的,我為藝術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生命對我來說有著更深的內涵,所以我去描寫她去深化她,我的作品裏傾註了我對生命的感悟,象這次展覽的主題是《花之靈/性》,我就是要揭示出生命的意義和性的意義🏤,性能激發出生命的絢麗多彩。我是個重感覺的人🏂,我的創作也是基本“跟著感覺走”,感覺在我的藝術創作中與生活同樣重要。我在創作花卉觀念攝影時就是尋找了一種感覺,所以會去大膽的用性的角度去描寫☯️,從世俗的眼光去看可能很淫穢🧑🏽🌾,但從藝術的層面來說她闡述了生命意義的所在,我看到了她的本質,這種本質上的美給我帶來了創作上的激情。
解說🪫🙆🏻:著名藝評家🦻🏽、策展人陸蓉之教授在評介王小慧的作品時說:很少見到一位攝影藝術家𓀁,像王小慧一樣擁有這麽強的磁場👂🏿,引導她作品中呈現的所有元素皆指向她。這種無形而密不透風的籠罩🦹🏼,使得她無論創作任何主題🪻,都更像是她的自傳。
陳強🦶🏻:您對自己的“藝術行為”評價如何,她對您的人生意義又有多大🏇。 王小慧:我這個人是很情緒化的🦩,我盡管滿世界的跑“四海為家”,有一個朋友給我畫的肖像漫畫就是我的頭是一個在走的時鐘,但當我情緒不好的時候,可以連續很長時間沒有感覺創作,但我對藝術的感覺是敏感而強烈的,就象我開始拍花並不很久👩❤️💋👨,而且是感覺情緒化的也很偶然,那是1999年我過生日🧛🏿♀️,許多朋友送給了我很多的鮮花,那些花卉都非常美麗,色彩和香溢滿了我的家裏,當時我想,讓這些多彩艷麗的生命就這樣默默地消逝太可惜了,於是情緒起來了我便拿起了相機。此後幾個月裏,我拍花拍得如癡如狂🏙,為了拍這些花幾乎快到了夜不成寐的地步🧎🏻♀️➡️,因為有時候累了一天剛躺下來,從另外的光線和角度看那花的感覺又不一樣了,忍不住再爬起來接著拍🙇🏽,一拍又是好幾個小時忘記了睡覺🫳🏿。常常拍花大都是在夜裏💃🏻🐅,夜深人靜時花常讓我感覺似乎有靈魂🦎🍆。與花這種無聲的交流👨👩👧👦,就象兩個不同生命體在對話🙍🏿♂️,因此我在提這本畫冊時會用《花之靈》這個名字🏊🏿♀️。 這些年來我的藝術創作也面臨著“在生繁花”,“在生繁花”對我是象征性的👩🏻⚖️,只是藝術境界層面上的追求。我見過太多的藝術家,包括已經功成名就的藝術家,他們不是因為江郎才盡🤹🏼♂️,沒有了新的藝術創作靈感,就是為了名利所累😞,不再創新不再超越自己,而只是重復自己成功的作品🧔🏼♂️。當然我也不欣賞那種到處淺嘗即止、蜻蜓點水式的創新🧱,我希望既能鋪得開🤙🏿💖,又要能深得下去才好。一個“不成功的追求者”比一個“不再追求的成功者”來得讓人更贊賞,我一直在尋找,在求索。如這次展覽我用五千枝蓮蓬在加上多媒體做成的裝置藝術,就是找到一個完全不同的、全新的➿、又屬於我個人的形式🧓🏻。我常常受到很多的贊揚,這些贊譽使我感到“盛名之下其實難符”,我如果不能不斷地“再生繁花”🏊♀️,如何能對得起這麽多人對我的期待,這不光是外界對我的壓力,也是我自己對自己的壓力。我需要有這種壓力給我產生動力✍🏼,能讓我一步步往前走🤸🏼♀️,不斷創造新的“夢景與繁花”🕵🏽。我要對自己說:“永遠不要說不可能!” 解說:曼海姆市立攝影美術館館長THOMAS SCHIRMBOECK 曼海姆說👎🏼:王小慧思索並尋找的是用攝影接近當代繪畫語言的另類的藝術形式🛰,不時自然模擬可以感知到的現實。當我們觀賞這些未曾相識的美時,我們可以多少感受到一點點王小慧生命的變化有多大,有多豐富🏏🧻。 陳強:我的感知和認同來之於對她藝術作品的感悟,包括被邀請在她上海新家對她的專訪🏌️♂️,居所環境黑白灰色調給我的清新感,都能感受到她對藝術追求的完美性🤽♀️🧟,她把自己個性的靈光投射出去,然後回影到她自己的作品裏🈚️。我們期盼她生命的靈魂再次噴發出絢麗多彩的繁花,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稿件來源 中國藝術品網)(200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