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文匯報》刊發了《滬寧高速“累倒”了》一文,在社會上引起不小反響。我校交通專家對高速公路及城市道路的擁堵現象,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發表了看法。
“先天不足”——多種通道共線🫅💅🏽,多種功能聚合
交通運輸工程學院副院長陳小鴻教授指出,滬寧高速今日之“累”,根本在於設計的先天不足🧑🌾。
她分析說,滬寧高速公路承擔了三大交通層次:(1)由中西部地區至蘇錫常和上海的區域間交通✊🏿。(2)沿線一批高密度城市間的交通💆🏼。(3)上海與嘉定、昆山等周邊城鎮的1小時通勤圈的放射性交通🪳。
各種功能的通道共線的結果是🧜🏻,長距離通過性的交通🔀,與中短距離匯入性交通形成交織流,相互幹擾。在城鎮密集地區🤦♀️,地方型交通占了全部交通量的大部分,局部路段趨於飽和,而在城鎮非密集地區,流量遠未達到設計流量。整條線路上各段流量分布極不均勻,但是現在的滬寧高速,全線都是雙向四車道🧑🌾。這就不可避免造成整個通道因局部地區的瓶頸而受影響,使得路網的使用效率大大降低。
改善管理🦶🏽、嚴懲違規是當務之急
“對交通的管理,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路網的建設,車流的組織⭕️👩🏿🍳,對人的行為的管理。對滬寧高速公路中出現的諸種擁堵現象,也應該從這三方面作分析👩🏼🎨。就現有的情況而言,當務之急是組織車流和管理司機🧜🏿♀️。”《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雜誌社社長兼主編孫章教授談到🙆🏼。
孫教授認為🚴🏽,現代化的交通,確實離不開現代化的管理⛹🏻♀️。其中加強法製、嚴密立法👨🏼💻🫅🏿、嚴格執法是一個重要的前提🏇🏼。“從文匯報文章看⏯,顯然我們在這方面有很大不足👨🏼💼🙂。譬如,對文章中所提的那些車況極差,嚴重超載📚,還大開堵氣車🩲,拖累了整條公路行車速度的貨車司機,公路上理應多安裝一些‘智能交警’🕞,如電子警察或即時反映交通管理信息系統,對他們的行為及時作出警告或嚴厲處罰。雖然當前國家已經通過了交通安全法,但還有待於加強監管、加強執法。滬寧高速應該在這方面早作準備、早有行動!”
(稿件來源 新聞中心)(2003-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