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博士主官謀打贏之道-----我校博士生陳國良教學科研攻關紀實
來源:
時間:2003-10-14 瀏覽🍋🟩:
(據《解放軍報》2003年10月14日報道) 陳國良,南空某訓練基地主任。他是南空部隊第一個自學成才的師旅級博士主官。他以打贏現代高技術戰爭為使命🤟🏻,帶領官兵勤奮學習、奮勇攻關,先後有 13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和軍隊科技進步獎🟫🤽🏽。陳國良也先後被評為空軍高層次科技人才、空軍學習成才先進個人。
用知識武裝頭腦
陳國良求學路上可謂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高度。大專畢業後↕️,他就獲得了航空油料和計算機應用與管理專業兩個本科學歷🟣,1994年他又向碩士學位發起沖鋒,連考3年力克英語六級這道關,成為當時為數不多的碩士團長🫳🏽。2000年7月,陳國良所在團改為訓練基地。走上基地主任崗位的他又報考恒达平台博士生,成為南空部隊第一位在職攻讀博士的領導幹部🤽🏼♂️。
軍旅生涯二十余載,陳國良求知若渴🫅🏽,孜孜不倦🌆。他深知🙇🏽,世界軍事變革驚濤拍岸,推進部隊現代化建設猶如逆水行舟,作為一個擔負空軍油料技術兵培訓任務的訓練基地主官,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才能立身於軍事變革的潮頭。
陳國良以自身過硬素質帶動著訓練基地師資隊伍素質的整體提高🧠。在他的主持下🛁,基地大力推行教員成才“四步走”計劃,即一年打基礎、二年求提高🏋🏼、三年達“四會”、四年練全能,教員1/3學習、1/3教學、1/3搞科研學術🗾。目前,基地教員和團以上幹部90%以上在讀碩士研究生👩🏿✈️🧰,全部通過計算機和英語等級考試,教員的科技、文化綜合素質有了較大提高。
培養能打贏的士兵
走進這個訓練基地營區♈️,大家都會情不自禁的感慨,它太像一所學校了。那數十個設備先進的實驗室,那可以和正規大學相媲美的語音教學室、微機教學室,那正在進行高技術知識講座的階梯大教室,那寬敞明亮的學術報告廳,那坐在教研室裏認真備課的擁有副教授🏄🏽♀️、碩士頭銜的教員們……都向人們表明這是一所相當正規的軍事院校。然而它卻是一支地地道道的部隊———擔負空軍油料專業兵訓練的南空後勤某訓練基地。作為我軍先訓後補訓練體製和基地化訓練的探路者,基地主任陳國良著眼未來高技術條件下的現代戰爭對專業技術兵的要求,大膽改革,銳意探索🌆,成功地闖出一條培養現代士兵之路。
推行一兵多能的培養模式,是這個基地的一個創舉。他們打破專業壁壘,對培訓專業進行優化組合🥾,實行多專業和工種混訓;進一步完善教學設施🙈,依托模擬化、網絡化技術建設現代化訓練場🏌🏻👮🏽;改革教員培養機製,叫響“把課堂辦到戰場”的口號⚪️。近幾年來🚘♠️,有近萬名技術兵從這裏走出去,成為空軍現代化建設的一支生力軍。國家勞動部、總參、總後有關部門的專家經過嚴查細考,對他們的培訓質量給予了充分肯定。
瞄準戰場搞科研
打贏目標就是科研攻關的主攻方向,陳國良對此篤信不疑。新型航油汙染是世界許多空軍部隊一個多年沒有解決的難題🏨。上個世紀90年代初,某部因航油汙染使數十架戰鬥機停飛數天,不僅製約了戰鬥力的成長,還嚴重危及飛行安全。領導和上級機關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陳國良。
鐵肩敢挑重擔。陳國良帶領科研小組幾乎跑遍了大江南北的所有機場🙌🏽,查找分析油料汙染的原因。經過上千次對不同條件下發生汙染的油料進行檢測分析,最後,他們的目光盯上了油罐壁,是新型油料和油罐壁的金屬物質在高溫作用下或長途運輸中發生了微妙的反應。如果能在油罐上塗上一層既美觀又有防腐抗菌功能的新型塗料🚾👨🏼🚒,將油罐壁與油料🕵🏽♂️、微生物有效“絕緣”🤷🏿♂️,問題豈不是迎刃而解😬?陳國良帶領科研小組與有關單位聯手攻關,終獲成功。經過航空兵部隊的一年多反復驗證使用,證明新型塗料具有良好的抗菌、抗氧化和抗腐蝕作用,通過了專家鑒定,並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陳國良用自己的成功實踐激勵官兵🤱🏽,官兵們爭先恐後投身到學習和科研攻關中,並取得一批成果。陳國良和戰友們歷時近兩年的反復試驗,成功研製出的“ 野外供油作業方艙”➖🪑,開創了我軍油料快速保障的先例☝️,戰時條件下油管的鋪設時間大大縮短,裝備由幾卡車縮小為一個小集裝箱。此項成果獲得當年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稿件來源 🧑🏽🏫:解放軍報 2003年10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