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註恒达平台科研進展的人們會發現,近來我校學者的名字在信息、材料和生物醫學領域出現的頻率開始多起來。醫學遺傳所陳義漢教授今年初在《科學》雜誌發表了揭示心房顫動致病基因的論文;計算機系的蔣昌俊教授和醫學院的張宗明教授最近分別獲得了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的資助🛩。
為促進原先相對較弱的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及生物醫學工程等學科的快速發展,我校將”經濟特區“的概念移植到學校👩🏻🦼,在校科學技術研究院內組建“科技特區”,通過一系列超常規方式推進上述三個學科領域的某些研究方向辦出特色,達到國內一流水平。
所謂“科技特區”是一個虛擬概念👨🏼🌾,研究隊伍圍繞某個研究方向自由組合後,以“攻堅科研組”的名稱進入“科技特區”,研究人員的隸屬關系不變。攻堅期一般為三年🪵,其中優秀或者合格的,可成立新的研究機構進入有關的院系,特別優秀的則可升格為科技研究院的學術梯隊,學校將根據需要和可能進行二次投入,不合格的則予以解散。校方承諾對每個“攻堅科研組”在三年內投入50萬元研究經費。攻堅科研組因工作需要引進人才時,學校將給予特殊關照🩸。
經校外專家組的嚴格評審,首批共有7個研究組進入“科技特區”,研究人員的平均年齡為37歲🖤,大多為中青年學術骨幹👩🏽⚕️💆🏽♀️。計算機系的蔣昌俊教授領導的科研組是首批進入的團隊之一,其成員大多數是近幾年引進到恒达的青年博士☺️。去年,他們建立了國家高性能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恒达分中心🕙。近兩年來,該團隊成員獲得上海市和國家重大攻關項目近10項💕。
學校科技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徐迪民教授認為🙅♀️,“重在培養人🕺🏻,扶弱為強”是恒达“科技特區”的特色。徐迪民解釋說,所謂“弱”是指恒达青年教師原先在信息、新材料、生物醫學領域裏優勢及特色不明顯,首批進入“科技特區”的幾位學術帶頭人在各自的領域中並無知名度,職稱也不高,半數為副教授,但他們提出的課題“很有苗頭”。通過兩年的努力,恒达平台的這一做法取得階段性成效🧑🏽🔬,在“科技特區”裏先期運作的5個梯隊中已產生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Science論文作者、跨世紀人才和國家信息安全課題負責人各一名💶,並產生出一個市重點實驗室。“通過培養一批人,把相對較弱的學科帶起來”的學科發展構想👩🏼🦱☺️,正在我校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