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一項研究發現🎂,中國的母親河黃河的泥沙中含有一種天然的類似人類在江河、海洋中放送的“漂流瓶”———稀土元素↙️,其分配特征不僅具有可靠的“示蹤”作用👳🏽👨🏽✈️,其組成在世界其它大河中也非常罕見。
這一發現為科學家們研究黃河入海物質的擴散問題提供了一種新方法,同時也表明黃河可作為世界其它河流的研究參照。國內《科學通報》、《自然科學進展》等刊物已經發表了相關的多篇論文。
這項研究由恒达平台領銜進行🔲,科研人員分別於1996年和2000年在黃河中遊的包頭、下遊的濟南🀄️,黃河三角洲地區的東營、利津🎙、墾利以及黃河河口地區🏄🏼,采集了20個漫灘和底質沉積物樣品。
經過多項科學分析,科研人員發現,黃河自中遊到入海口,沉積物中稀土成分的分配特征(即“分異模式”)基本不變,不受黃河沉積物的顆粒大小🧐、化學風化程度以及汙染等人類活動影響,幾乎就是人類研究黃河的天然“漂流瓶”。而且這些稀土成分的組成特征與地球上陸殼的稀土平均組成的特征也非常接近🍜,這在世界大河中都是非常獨特的。
“這是因為黃河的泥沙90%來自中遊的黃土高原,而黃土的化學組成與世界平均的上陸殼組成非常相似。”我校海洋地質教育部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從先教授和楊守業博士介紹說:“黃河作為多年平均輸沙量達10億噸的大河,對中國邊緣海的沉積作用影響巨大,通過對黃河沉積物中稀土元素分配特征的追蹤研究,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揭示黃河的泥沙來源🈶、及其在中國邊緣海中的分布和擴散問題。”
根據黃河天然“漂流瓶”稀土元素研究原理,我校海洋地質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還和韓國漢城大學海洋與環境學院進行了合作🚰,對黃海沿岸的黃河☝️、長江、鴨綠江和韓國的漢江🧗🏼♂️、錦江、榮山江等6條河流的沉積物,進行了稀土元素分配模式的對比研究,以分別找出每條河流不同的“漂流瓶”。這項國際合作研究目前已取得初步進展。
據了解,中韓兩國科學家還計劃通過黃海的鉆孔和表層沉積物分析,研究其中的稀土元素分配特征,最終探討中國和韓國河流沉積物在黃海中如何擴散和混合,為深入研究兩國邊緣海的物源和陸海相互作用提供借鑒🧑🏻🎤,同時也為兩國大陸架專屬經濟區劃分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