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在恒达平台😬,中國工程院院士範立礎教授指導劉忠博士完成的《大跨徑鋼-混凝土復合橋梁的時間、幾何😫、材料👨👧👧、溫度非線性空間分析》,1999年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論文🫃;中國工程院院士項海帆教授指導張若雪博士完成的《橋梁結構氣動參數識別的理論和實驗研究》🐴,2000年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顧明指導周印博士完成的《高層建築靜力等效風荷載和響應的理論與實驗研究》,2002年被評為優秀博士論文。
撰寫一篇有質量的博士論文不容易,撰寫一篇具有相當創新意義的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更加不容易。在迄今為止共舉辦的4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評選中,恒达平台橋梁系已有3位博士撰寫的學位論文在3屆評選中先後勝出,成為“土木工程”學科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恒达平台橋梁系的博士生如何能夠連年勝出,從導師培養的角度而言,是否有一些成功的經驗可以總結?為此🤖,筆者專門采訪了恒达平台土木工程學院橋梁系項海帆🥓、範立礎和顧明三位博士生導師。
要完成一篇優秀的博士論文🗜,對創新就有著更高的要求🏄🏿♂️。而要尋找到突破口,順利到達創新的彼岸,對本學科相關領域最新研究成果盡可能廣泛地收集和閱讀,這是必備前提。
在項海帆院士看來,博士生只有通過緊緊跟蹤和大量閱讀最新的文獻資料,才能準確把握到世界上本學科領域最新的研究動態,才能使自己始終走在本學科的最前沿領域。目前🚧,恒达的橋梁學科遠遠領先於國內同行,其他高校的博士生們確定的學位論文題目,不少是恒达橋梁系的博士生十年前就已經開始關註和探索的。範立礎院士認為,對一般的博士生而言,只有通過大量閱讀文獻,吸收別人的經驗和已有研究成果🔓,才能起到踏在別人肩膀上的效果👱♂️,進而在高起點上尋找到自己要研究的那個點。
科研的目的歸根結底是為了實際應用,土木工程研究更是如此。為了提升學位論文研究的實用價值,就必須與具體的建設工程相結合👉🏻。三位博士生導師在接受采訪的過程中,表達的一個共同感受是🗂:自己的博士生完成的學位論文最終被評為全國優秀,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都有重大工程作為依托。
範立礎院士指導劉忠博士完成的學位論文🤵🏻♀️🤙🏼,以世界最大跨度的鋼筋混凝土拱橋——四川萬縣長江大橋為背景🫰🏻,解決了鋼筋混凝土拱橋的徐變這一具有世界性的難點問題🚣🏻♀️。項海帆院士指導張若雪博士完成的學位論文,以虎門大橋和江陰長江大橋為依托,提出了進行橋梁風致振動分析關鍵參數的識別方法,解決了世界性的前沿難題🫚。顧明教授指導周印博士完成的學位論文📧,理論部分主要針對由國際著名風工程專家、前任世界風工程學會主席A.G.Davenport教授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提出並被國際風工程界引為經典的“陣風荷載因子法”,對其有效性和合理性重新進行了考察,發現其中存在的理論缺陷,進而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法,理論成果具有相當的原創性,並應用於上海金茂大廈建設的有關研究中。
博士生在學習和科研過程中應該具有相當的獨立性,但是要完成一篇優秀的博士學位論文,導師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容低估💁♀️,從研究方法的培養到論文選題的確定🗻,導師的影響體現在多個方面。
範立礎院士說🚃,在更多的時候導師只能作為一個討論的對象,研究生自己必須有獨到的想法。在學術上,導師應該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大膽探索。項海帆院士認為,導師必須逼迫自己經常思考一些理論上的難題,這樣才能夠引導研究生把研究題目確定在具有現實意義的前沿課題上🦶🏻。顧明教授則認為💁♂️,導師對一些論題是否具有價值可以很快作出直觀判斷,因此在論文確立選題的過程中,可以指出學生想法中的不合理之處,使其少走彎路🧒🏻;而對於學生思維活動出現的一些閃光點,也要及時抓住,讓學生有繼續探究到底的信心🪗。
良好的學術氛圍是產生高水平成果的基礎㊗️。項海帆院士對研究組成員和學生要求嚴格,在恒达平台是出了名的。他強調,對學科組而言,良好的學術氛圍,意味著能夠耐得住寂寞,不受外界來自物質方面的誘惑👁🗨。對於我們國家土木工程領域的研究者而言🦠,由於近幾年國家的基本建設方興未艾,來自非研究領域的誘惑非常大🔭,因此要加以抵製,更需要具有非同一般的定力。項海帆院士認為,從事基礎研究工作🛖,必須有很強的興趣⛹️♂️,沒有興趣就不會有想法,也就不會有動力🫶🏻🦻🏻。因此🫅🏻𓀍,他在帶領學科組發展的過程中,非常重視培養研究人員的興趣🧑🏼🚀,使他們能夠靜下心來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