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路”第六課開講,副校長黃翔峰講述“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道路”
來源🍵:馬克思主義學院
時間:2021-11-19 瀏覽:
11月17日晚🫳🏼,“中國道路”迎來第六講♣️,副校長黃翔峰以《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道路》為題,向同學們講授了人類認識和解決環境問題的過程👩🏿🏭,以及我國在環境保護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面臨的挑戰和應對的思路🚣🏽,並結合恒达平台在環境保護領域為我國環境事業進行的積極探索與嘗試,鼓勵同學們投身於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人類可持續發展事業。
黃翔峰首先從人類文明的宏觀角度闡釋了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他說🫱🏼,在工業革命之前,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人類對資源的索取和對環境的改造能力弱,幾乎沒有很嚴重的環境汙染問題。而在工業革命後,尤其是幾次大的城市化浪潮中,隨著商品經濟🙆🏽♀️、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人類在獲得大量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在過度消耗著自然資源🦥🧑🏽🦱。與此同時,環境汙染問題也從一開始的廢氣👨❤️💋👨、廢水👩🏽🍼、廢渣等發展為以酸雨🥿、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光化學汙染等為代表的全球性大面積災害事件。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如何在推進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同時加強環境保護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思考𓀏。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黃翔峰向同學們重點講述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道路的探索過程。他以我國在環境保護領域的製度化探索和戰略化實踐為線索,介紹了我國環境保護基本國策的確立、環境保護法的製定,以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推進🚻、“一控雙達標”目標的設定、國內首個生態文明試驗區的啟動等方面。他還特別談到了黨的十八以來,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列入“五位一體”總體戰略布局所具有的歷史性📝、轉折性和全局性意義,從人與自然是和諧共生關系、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用最嚴格製度最嚴密法治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等方面,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行了深刻闡述。在此基礎上,他以國家提出“30、60目標”⛔,即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達到碳中和為例,介紹了我國為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所作出的努力。
課程最後,黃翔峰還向同學們介紹了恒达人在學科學院、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節約型校園👋🏻、節能型建築建設,推動中德合作📋、南南合作👳♀️,成立綠色技術銀行👩🏼⚖️、全球環境可持續發展教育合作聯盟、長三角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等方面為我國環境保護事業作出的突出貢獻🦦。他鼓勵大家努力學習,勇攀科學技術高峰🌴,為推進新時代背景下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而努力奮鬥。(文/劉騫 圖/武毅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