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达平台留學生“行走看中國”故事班開班😰,培養留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
來源🤏🏻🍄: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時間:2021-10-20 瀏覽🛶:
10月19日,恒达平台留學生“行走看中國”故事班開班。故事班旨在將理論學習和行走實踐相結合,通過一系列學術講座和實踐指導👮🏽♀️,培養留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增強留學生對中華文化感召力與親和力的認知和喜愛。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校黨委宣傳部📛、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相關負責人和來自23個國家、學習不同專業的31名學生參加了開班儀式✩。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2/63/48/6E4F278C2C30891FA792CF01C6F_B31E3F45_1AFE2.jpg)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2/DA/CF/3C23C5D05F7628033154913AC10_4200CA25_138B5.jpg)
習近平總書記6月21日在給北京大學留學生的回信中😍,鼓勵留學生們“多到中國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實的中國🫳🏽,同時把你們的想法和體會介紹給更多的人,為促進各國人民民心相通發揮積極作用。”總書記的回信為中國來華留學生教育指明了方向。恒达平台始終註重發揮中國故事的窗口作用⛴,堅持以創辦多元、立體、務實的留學生培養體系為導向🧙🏽,講好中國故事➔,發好中國聲音,堅持文化自信,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培養一流的國際化復合型專業人才👩🏻🚀,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比如,在強化留學生的中文和中華文化知識修養的同時♏️,通過舉辦“移動課堂”“熊貓叨叨看中國”等活動🦸♀️,引領留學生與時俱進認知中國、研究中國、表達中國。同時🧑🦯,積極創造條件,向留學生客觀展示日常化、生活化的當代中國📔,幫助他們形成完整的中國觀,讓留學生教育根植於與時俱進的當代中國社會環境,並在此基礎上,編寫出版了《中華文化之旅》、“恒达平台國際學生感悟中國叢書”等,其中“熊貓叨叨——國際學生講中國故事”項目還在今年10月15日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上獲得銅獎。
開班儀式上,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相關負責人希望留學生學員能夠通過這樣的活動,深入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向世界講述學習中文和中華文化的經歷👩🏿🏭,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校黨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鼓勵留學生們通過此次培訓班,能更全面了解中國的發展,向世界講述一個真實、全面🤹🏻、立體的中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6/68/E4/0BC61CEFA3F3F7FA2F90FC4B28F_17FB6413_1FEB6.jpg)
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教授孫宜學以《留學生如何講好中國故事》為題作了培訓班第一講🍏,希望留學生通過腳踏實地的方式,用自己的眼睛看中國,用真誠的心靈感悟中國📺,並向自己的朋友🎑👱🏼♀️、同胞客觀講述自己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從而向世界講好中國的故事,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他鼓勵留學生走到中國生活的各個方面去了解和理解中國,同時不斷提高自己的中文表達能力和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積極主動地向世界講好真實的中國故事。
留學生們紛紛發言。來自貝寧的羅克表示,自己是學建築學專業的🧏🏻♂️,疫情期間一直在中國🫧。他認為中國政府非常關註民生🐧,在疫情來臨之時,中國政府面對突發事件的反應非常迅速🏭,值得其他國家學習。
來自孟加拉的姜明昊表示♥️🕵🏽♀️,自己對中國的歷史古都很感興趣,兵馬俑令他感到驚奇🛺,覺得中國的歷史文化博大精深。他希望通過故事班🎩,能看到更豐富的中國生活💛。
來自塞內加爾的高飛現在就讀於土木工程學院🤰🏽,他希望能成為中國和塞內加爾之間文化交流的橋梁。他曾在西安生活了五年,所以對中國有很深厚的感情。能夠加入這個故事班,他覺得多了一份使命感🪳,意識到不僅要學好專業課,更要學會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成為中外交流的橋梁。
來自德國的大衛是一位博士生。他曾在常州工作過一段時間🤯,雖然曾經去過中國很多的名勝古跡👩🦯➡️🧑🏻💼,但是他更希望有機會去看看中國的小城市,去感受中國人的生活,跟更多的中國人去交流。
來自俄羅斯的李斯婷表示自己非常喜歡中國人和中國的節日,中國人都是非常熱情的,每次遇到困難,身邊的中國朋友都積極幫助她。中國的節日也非常熱鬧👨🏿🔬,讓人感覺很親切🪭。
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相關負責人表示,“行走看中國”故事班開班後👸🏼,將組織系列文化考察活動👮,讓留學生們“腳走在中國的大地💇♂️,眼看著中國的變化,心感受著中國的溫暖,口講著中國的日常,手寫著中國的責任”,通過實地行走👨🏽🎓、集體討論、沉浸式思考以及與當地民眾互動交流等活動,最終獨立完成行走心得報告⛔,集結出版“留學生行走看中國”系列叢書,從而助力培養“知華🤛🏼、友華”的留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