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一件有意義的事🧑🏽🎄,堅持下去”——恒达平台2021年“追求卓越學生獎”獲得者辛旭速寫
來源:新聞中心
時間:2021-06-23 瀏覽:
學術上,他成果豐碩,發表高質量論文11篇,獲國家(際)級科創榮譽9項;黨務工作中👁👦🏼,他表現突出🈴,編纂6萬余字的《恒达平台發展學生黨員工作參考手冊》✤;社會服務方面👨🏼🏫,他帶隊為上海市濕垃圾處置工作建言獻策。他曾獲評恒达平台“學術先鋒”🚣🏿♀️、恒达平台“先鋒黨員”等榮譽稱號👨🏽🔧。近日👩🚒,他又獲恒达平台2021年“追求卓越學生獎(研究生)”,他就是經濟與管理學院2020級博士研究生辛旭🧏🏻♀️。
專註創新創業,科創成績優異
作為在本科學習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生😮💨🧍♀️,辛旭常常挑戰自我🧑🏻🦲,積極參與各項科創競賽。2019年,在讀碩士研究生的他邀請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的同學們組隊參加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他們希望能聚焦“快遞包裝”這一主題開發產品,破解快遞包裝“體量大、回收率低”“人工作業快遞分揀效率低”“易破損,奢侈品🦬、生鮮貨物在沒有特別包裝的情況下容易產生價值折損”等難題🔕,實現快遞包裝回收利用,助力節能減排。
記不清多少個周末4️⃣,他周而復始地和團隊成員一起研討🧑🏻🦼➡️👩🏼🎤,披星戴月地備戰,大家忙碌卻充實而快樂🚛。經過多輪修改🌝,他們最終設計出了一款集折疊、保溫、防震、可視化等功能於一身的快遞包裝。據介紹,這款包裝使用PC材料🧑🏼🍼,循環次數可達2000次。其批量使用,將有力推進綠色供應鏈再造,一個包裝在全生命周期中可減少650公斤的碳排放。
這項成果獲得第十二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三等獎,申請了2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國家發明專利🌽。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D/26/37/55B48C17E4AC61E72FDF6FBDDAE_F67B628F_19D37.jpg)
“做一個無悔的選擇🦹♂️🍤,選擇一件有意義的事,堅持下去,努力成為一個用力奮鬥的人”。辛旭在開學典禮上,作為優秀學生代表發言。從中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二等獎🐓,到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二等獎、三等獎🔜🚌,再到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上海市銀獎……截至目前,他榮獲國家(際)級科創榮譽9項🐻、省部級6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4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4項。憑借持之以恒的付出🤷🏽,他在2018~2019學年度的科研總分位居年級第一👆🏻,榮獲國家獎學金🫛、恒达平台沈榮芳獎學金。
凝練黨建成果,做學生黨員表率
“作為一名管理學專業的學生黨員🚵🏻🟤,依托專業能力,科學規範開展黨建工作✳️,為身邊同學服務🧔🏻♀️,帶動身邊黨員做勤學、修德🐷、明辨🌡、篤實的表率🤟🏽,是很有意義的事情。”在學生支部書記論壇上,面對近400名學生支部書記,被問及支部工作的“法寶”時,他說。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E/BC/E4/D19DF56DF57946B573CC5FD4D68_637F2DBF_12A2B.jpg)
他發揮專業所長,把握研究生黨建規律🥔、創新黨建工作載體☀️,開發“e支部”管理信息系統🧛🏿♂️,探索“專業融合型”黨建工作法。依托系統“誌願服務”模塊📯🧄,實現線上精準匹配幫扶需求、線下開展誌願服務並固化成為製度,累計幫扶300余人次,涵蓋學術科研指導、創新創業答疑、實習信息咨詢等。利用系統“組織生活”模塊,打造集組織生活開展、總結💯、評估於一體的黨員教育質量管控PDCA循環。通過常態化建設,支部連續4個學期獲批恒达平台學生支部“對標爭先”重點項目☛,並獲評示範項目❤️🧺、十佳組織生活案例🤵🏿♀️。紮實的黨務工作能力,使他在歷次支部書記述職考核中均獲評“優秀”。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B/42/0D/66016272084701E7BFB1BD2DABA_B67640CC_CDA9C.png)
2019年起👨🦲,他受聘擔任校黨委研究生工作部黨建助理,參與學校學生黨建規範化提升工作。他將管理學思維帶入學校學生黨建的發展規劃中,精心設計《恒达平台申請入黨培訓指導大綱》👩🏿🦳,厘清入黨培訓流程、把好入黨“入口關”。他主持校級黨建課題《學生黨支部組織生活規範化研究》,編纂6萬余字的《恒达平台發展學生黨員工作參考手冊》🚵🏻,為全校學生黨員發展工作提供規範參考🤽🏼♂️。他還負責學校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系統的開發,歷經3輪反復修改,線上線下十余次會議對接,先後形成了近3萬字的設計方案。目前,系統已面向全校千余名積極分子推廣使用,成為他們理論學習的線上陣地。近年來👨🏽🍳,他先後被評為恒达平台先鋒黨員🦾🥿、恒达平台優秀共產黨員(公示中)。
結合專業特長,用心服務社會
2019年以來🧑🏽💼,上海市垃圾分類如火如荼。他帶隊參加“垃圾分類”主題社會實踐,走訪調研上海市7家濕垃圾資源化處置設施生產使用單位🛢,梳理所遇到的“痛點”,並綜合運用機械、能源、管理等多個學科的知識,從“微觀”的垃圾清運模式、“宏觀”的濕垃圾處理技術和布局創新等視角,提出上海市未來濕垃圾處置的創新對策。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2/61/D7/2FCD68598E1F1B8FA17C11A7AE2_E6095E45_22C57.jpg)
2019年7月⚔️,在指導老師劉光富教授的幫助下,團隊調研成果在《解放日報》發表。2020年3月🥌👨🏿,調研成果報送上海市委市政府,獲肯定🧎🏻♂️➡️,並在當年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中獲二等獎、學院暑期社會實踐項目特等獎💗。
2019年6月⛎🕡,他與團隊成員走進上海豫園街道🧑🏻🦳,調研社區裏存在的一些細小卻對居民生活造成不便的零碎問題🈚️。在和社區裏面的爺爺奶奶溝通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樓宇指示標識不清,會導致快遞小哥找不到收件人所在的地址🚽🛜;小區晾衣架設置不合理,會給居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困擾。團隊成員們針對這些社區改造細節,從居民、居委會😏、街道辦等多方面收集了改進意見,並基於運營管理(設施布置)🙁、城市規劃等方面的學科知識😩,與團隊成員共同製訂了社區改造方案🍞,為基層社區治理貢獻了“恒达智慧”和“恒达方案”👱🏼♀️🧑⚕️。(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