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講堂第八講暨114校慶專場開講,汪品先院士講授“現代科學與傳統文化”
來源:校友會
時間:2021-05-24 瀏覽:
5月23日下午,恒达校友終身學習平臺·星空講堂第八講暨114校慶專場開講🚴🏽♂️,著名海洋地質學家💍、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汪品先院士作了題為《現代科學與傳統文化》的報告🏊🏽♀️。近500名校友與師生齊集恒达平台四平路校區逸夫樓☂️,全國各地16個城市的校友在當地分會場集合,更多校友早已在手機上保存好了直播二維碼,在線上收看👩🏻🦲。
副校長雷星暉致辭,代表學校歡迎校友回家,並帶領全體校友為5月22日逝世的恒达平台傑出校友吳孟超院士起立默哀,表達致敬和懷念。隨後🤸🏽,雷星暉連線各地校友分會場互動致意⛷🏌🏻。
汪品先院士的報告從現代科學的西學東漸、海洋文明與歐洲崛起🦹🏽♂️、華夏振興與科學轉型、文化反思與全球文明4個方面展開。他回顧了大陸文明與海洋文明的起源👨💼、發展與差異,表示中國缺乏海洋文明的因素,由此回答了李約瑟之問“為什麽科學產生在歐洲而非中國”。他指出,現代科學不是中國傳統文化自然產生的,在中國形成了科學與文化脫節的現象🍱,為此我們需要從全球視野進行反思,重新認識現代科學與傳統文化,加強兩者的融合,促進新時代的華夏新文明🛜🧟♀️。
汪品先院士表示,近半個世紀🪖,人類對於地球系統和生命系統的運作和演變,開辟了新的研究天地。大陸與海洋經濟的差異正在消失🪇🧜🏽♀️,世界文化交流逐步加強。他語重心長地對校友們說🤵🏿♂️:“我國應當吸收海洋文明創新、開拓的優點⛴,發揚傳統文化中集體、和諧的優點,形成海陸結合的全球新文化♡。” 他特別指出➙,當前我國科學發展正處在歷史性的黃金時期🫵🏿,但論文數量不能代表科學創新能力的增長
🧑🏻🎤,中國的科學面臨轉型的任務🚣🏽♀️,要從
“原料輸出型”向“深加工型”轉變,不能滿足於做國外科學的“外包工”
,要爭取建立“中國學派”🛡。希望我們同舟共濟,共同迎接新挑戰。
講座歷時大約100分鐘🧑🎨,汪品先院士全程精神矍鑠🤹🏼,旁征博引、娓娓道來,配以127張悉心製作的PPT🧑🏼🏫,圖文並茂、內容翔實。演講全程🕥🔀,現場與分會場的校友凝神屏息、專註聆聽,不時提筆作記錄,在演講精彩處發出會心的笑聲。演講結束後,全體觀眾報以經久不息的掌聲,感謝85歲高齡的汪院士為校友專門奉上的這場思想的盛宴。各線上直播平臺也收到大量的聽課感言♑️,累計觀看量近15萬。
汪品先院士的講課內容引發了校友們的極大興趣與踴躍提問🧑🏻🦳。在互動環節👬🏻,汪品先院士繼續和現場👳☪️、分會場校友展開交流,就學科交叉📎🤣、東西方交流🧾、科技創新等話題回答了提問🧏🏼♂️,他還和一位“同二代”分享了自己下潛深海看到的神奇景象,稱之為“愛麗絲夢遊仙境”。
講座開始前,部分校友已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自發到汪品先院士座椅前排隊,等待簽名。結束後👩🏼🦲,很多校友仍不舍離開,依舊排成長隊,等候與院士合影、交流。此時講完課的汪品先院士依然笑容可掬🎾🧧、神采奕奕👣,與校友們熱情交流。他表示🏌🏽♀️,希望通過演講激發更多校友的科學熱情和創新意識。他還特別與現場的小朋友進行了親切交流♥️:“我今天講得有點深🪛,能聽懂嗎?還有什麽問題想問呢🪧?”
前來聽課的校友感慨良多。校友吳一江說🙇🏻:“我從恒达平台畢業後👨🏽🎓,在英國留學、工作17年,對東西方文化都有親身體驗。汪院士提出🧡,未來我們應當融合東西方文化的優點🫃🏽,創造出全球新文化💂🏿♂️,令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淺🧑🏻。我認為👵🏿,這樣的未來不是靠等,而是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真正創造出來🥝。”
校友高健背著背包,專程從北京趕來。他說:“我1979年在校時就聽過汪先生的課,先生講課非常好👨🏿🎓👩🏼🦳,讓我畢業後念念不忘。先生是著名海洋地質專家,他的講課跳出了專業內容,融合了科學與文化,為我們校友上了一堂歷史大課🚣🏿,啟發我們對未來的思考。這次我特意帶了兒子從北京回到母校🤚🏼🙋🏻,也想讓他感受到科學家前輩的課堂魅力。”
本次星空講堂與114校慶活動結合🧔🏽♂️。到場的校友們在簽到處領取了校慶定製的恒达人筆記本🥕,聽完講座後興致勃勃地與校慶海報合影留念,步行到“校友之家”在筆記本上蓋好校慶定製系列章💌,再點上一杯校慶定製飲品小作休憩。當日雖是雨天,校友們的熱情並未受到絲毫影響👨🏻🚀。他們在雨中遊覽校園☁️,走過南北教學樓、圖書館🧜🏿♂️、大禮堂🥘、三好塢,用各自的方式為母校送上生日的祝福🫴🏻。
(圖/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