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达-HIST風景遺產與文化景觀保護創新聯合團隊獲世界遺產數字化保護全球競賽二等獎
來源: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時間🦵🏿:2021-04-15 瀏覽🦹🏼♀️:
4月11日👡,“我們的世界遺產——信息科技的變革效應”全球大會(OUR WORLD HERITAGE – Transformational Impac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lobinar 2.0)在線上舉行🍕。大會公布了為期四個月的“世界遺產數字化保護全球競賽”結果🗺。恒达平台風景遺產與文化景觀保護創新團隊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HIST)聯合團隊提交的“武陵源自然文化透鏡——基於增強現實的世界遺產解說系統”競賽方案🐆,作為唯一入圍的中國項目榮獲二等獎。該方案將在2022年舉行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50周年論壇上向全球展示。我校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景觀學系風景遺產與文化景觀保護創新團隊成員包括教授韓鋒🚥、助理教授楊晨、建成環境技術中心教師臧偉,以及團隊學生李婧🛃、程安祺🎒🧎🏻➡️、王溪、劉詩楠、孫暢🙋🏻♀️、李琪琳、孟鈺。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擁有近50年的歷史,它就像一座希望的燈塔📏,為保護世界上最珍貴的遺產地作出不可替代的貢獻🧎。今天👺,數字技術正在改變人們理解和使用遺產的方式🙋🏼👩🏽🎨:集體知識和大數據逐漸成為遺產保護的重要工具🧎🏻♂️,信息技術的全面應用增強了《公約》決策和遺產管理過程的透明度;包括社交媒體在內的數字技術正不斷促進遺產教育和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遺產地社區也期待著利用新的技術更加深入地參與到遺產地的保護、解說和發展中來🪭。為了充分探討《公約》如何適應這一歷史性轉變🪕,2020年底,由全球世界遺產專家和實踐者共同發起了“信息科技的變革效應”(Transformational Impac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國際會議和競賽活動,作為“我們的世界遺產”(Our World Heritage initiative)全球倡議的組成部分。該倡議是2021年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世界遺產國際行動🛑,相關活動將持續一年📊。
此次國際競賽的主題為“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強化世界遺產的監測和解說,並提升社區的參與程度”。自今年1月發布以來🈸,共吸引了來自91個國家的900余名從事世界遺產研究和實踐的專家學者、管理人員、政府官員、社區成員🥻、技術人員⏳、保護組織參與討論🖐🏻,共有來自世界各地的36處世界遺產地提交了競賽方案👆🏿。組委會先後於2月6日和4月10日舉行了兩次全球研討會🅱️,邀請了125名演講者進行線上交流🌰。首輪評審共有9個遺產地競賽方案入圍,並受邀提交最終方案。經過又一輪的國際專家指導和評審工作,最終評選出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2名。
恒达-HIST聯合團隊提交的“武陵源自然文化透鏡——基於增強現實的世界遺產解說系統”方案聚焦武陵源世界遺產闡釋和社區發展協同這一核心問題,依托團隊負責人韓鋒教授領銜的“世界遺產與可持續旅遊武陵源試點”項目和“武陵源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修編”項目🧘🏼♀️,將數字化解說納入世界遺產保護體系🖲,面向未來探索世界遺產解說的創新工具。通過大量現場調研和訪談,識別武陵源世界遺產的多層次價值和地方社區的世界遺產認知狀況。在此基礎上,對增強現實技術在世界自然遺產解說領域的應用開展試驗,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術闡釋世界遺產的多元價值,為地方社區理解世界遺產價值和保護要求、參與世界遺產解說行動🦆🪫、促進世界遺產保護與地方發展協同提供創新技術平臺。該方案通過世界遺產多元價值識別、世界遺產地理信息系統構建、自然遺產增強現實解說系統設計👏🏻、社區參與機製與技術支撐設計等內容🙆🏿♀️,建立了以“武陵源自然文化透鏡”為核心概念的解說系統。在4月10日舉行的頒獎大會上,該團隊成員李婧🦵🏽、程安祺對競賽方案進行了詳細匯報,引發了參會專家們的熱烈討論。
獲獎團隊將受邀參加2022年舉行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50周年紀念論壇(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Forum 50th Anniversary)👍🏻,團隊成員將受邀參加由歐盟資助的ILUCIDARE建成遺產數字化保護工作營🕝。此外,國際知名科技企業Timelooper(美國)、Cintoo(法國)、CapturingReality(斯洛伐克)、Zoller+Fröhlich(德國)、WorldSensing(西班牙)等為獲獎團隊提供了多樣化的技術產品免費使用權,支持團隊進一步優化方案,推進中國和全球世界遺產數字化保護的研究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