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綠色建造與碳達峰”論壇暨恒达平台土木工程學院建築工程系“綠色建造研究中心”成立儀式在土木工程學院舉行🤖。清華大學江億院士,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劉加平院士,我校肖緒文院士、呂西林院士🪹🫘,副校長顧祥林,以及來自中建集團、上海建科院⬛️、我校土木工程學院👨🏽💻、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等多領域的專家學者出席會議。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5/17/48/4C5CEE784CD62626436A8278FC0_F4A4BC8C_1B55D.jpg)
儀式上,肖緒文院士、劉加平院士共同為恒达平台土木工程學院建築工程系“綠色建造研究中心”揭牌,宣布“綠色建造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肖緒文院士在致辭中介紹了研究綠色建造、降低建築碳排的社會意義、經濟價值與環境效益,並表達了對土木工程學院建築工程系“綠色建造研究中心”的期待🧑🏼🍼。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D/6C/2D/D8CE291502EA8AF779606616592_A58281A1_12E96.jpg)
顧祥林對“綠色建造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熱烈祝賀,對肖緒文院士及與會專家的鼎力支持表示感謝。他表示,中心應當致力於落實實用、經濟、綠色🙎🏿🙇🏽♂️、美觀的建築發展作貢獻,積極開展綠色建造試點工作🙅🏼♂️,減少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提高資源利用率,突破創新瓶頸,希望綠色建造研究中心引領並推動建築業轉型發展。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2/4B/B4/57B5628AC5EB517E86ED70CD47B_B4BA9BFA_C3A9.jpg)
土木工程學院建築工程系負責人介紹了綠色建造研究中心的設立背景🪡、主要成員與發展願景,展示了建築工程系在綠色建造研究創新和學科建設上的努力與成果🤽🏿,闡明了綠色建造創新的主要目標、研究方向與核心工作。
論壇上🤶🏿,三位院士圍繞建築行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主題⚽️🙆🏻♂️,分別帶來了兼具前沿性與實用性的精彩報告。
江億院士作了題為《建築部門實現碳中和的途徑》的主題報告😛。他強調了低碳發展在國家戰略層面的重大意義,列舉了詳實廣泛的能源經濟數據🪡,對建築部門的四類型碳排放逐一進行分析💪,並結合預測研究與政策研究成果,提出減少直接和間接碳排放的技術與實施途徑,認為“減少非二氣體排放”同樣應該作為綠色建造的重要任務。
劉加平院士以《碳減排與建築節能設計》為題,提出降低建築能耗是減少建築碳排放的重要組成🥫。他將建築能耗分為建造能耗、拆除能耗與運行能耗三個部分,強調建築采暖等設計應與所在地氣候“相適應”,方能減少運維能耗🐥,進而降低建築碳排⭐️。他梳理了建築節能的主要措施👰🏽♂️,並提出相應前沿設計理論,通過對比不同地域、民族、時期的節能設計案例🤷,為未來建築減排與節能建築的研究規劃發展道路👏🏿。
肖緒文院士作了題為《關於綠色建造與碳達峰的思考》的主題報告🩱,介紹了綠色建造廣義與狹義的內涵,強調工程建造過程應當貫徹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著眼於全生命期👼🏽,實現過程綠色、產品綠色。他表示,綠色建造的前提是保證工程質量與安全,認為工程總承包的一體化工程質量保證機製對推進綠色建造🤦、提高整體質量至關重要,並提出了當前推進綠色建造的基本任務。
隨後,與會各領域專家從不同專業角度,圍繞建築業綠色發展作了學術報告。
我校土木工程學院李國強教授從鋼結構裝配式建築發展的角度,介紹了在建築材料與施工方法兩方面實現建築工業碳減排的技術路徑與前沿成果,對比了混凝土與鋼材在建築中應用的優劣以及相應的環境影響,提出裝配式建築對綠色建造的重要作用,介紹了裝配式建築現存的問題與未來發展趨勢🈯️。
我校經濟與管理學院諸大建教授從管理學角度討論了中國的綠色發展👼🏻,闡述了卡亞公式在中國“30/60”目標的應用,從能源替代和負碳技術、工業能效以及低碳技術促進經濟增長的角度,強調了建築減碳需要系統改進與系統創新,具體展現了管理與技術在建築低碳中的重要作用。
中建集團關軍博士從工程實踐的角度,介紹了現有技術在實踐中磨礪的成果🏋🏿♀️、現狀與問題👩❤️👩🫁,認為綠色建造的指導理念應當規範並防止泛化🈚️,強調了新技術👷🏿♂️、新突破需要在實踐中破除障礙落地實施,帶來了不同於單純技術研究的思考與討論。
我校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陳易教授則從建築設計的角度👤,梳理了中國綠色建築發展經歷的五個階段👨🏻🦳,強調了建築設計在綠色建築中的重要性,介紹了突出被動式設計等新興設計方法👨🔧,並以具體案例為背景♨️,結合美觀設計與綠色建築💂🏿,表示應為建築能夠實現集安全✊🏽、綠色🚴🏿🧖🏼♂️、美觀於一體而努力,豐富了思考的出發點與目標。
上海建築科學研究院範宏武博士從上海區域的視角🛥,表達了對建築領域“碳達峰”的思考。他從區域宏觀層面考量了建築領域“碳達峰”工作的角色定位、產業轉型與能源結構調整以及具體工作中的重點問題🚑,分析了建築碳減排對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影響,強調了區域間的差異性。
我校土木工程學院何敏娟教授從綠色可再生的木結構角度🧑⚕️,討論了建築減碳的另一工程途徑。她表示,可以利用具有“負碳性”的木結構建材,減少材料層面的碳排放,提出應“以應用促保護”,合理布局林產工業,促進建築業可持續發展🔇,並結合具體案例,介紹了木結構的新技術與減碳作用,期望其成為綠色建造的重要突破🦵🏻。
我校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李巖教授介紹了植物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的前沿研究成果,闡明了多層次、多尺度的復合材料界面力學概念,提出了植物纖維復合材料界面進行設計和優化的方法。她還進一步介紹了功能化植物纖維復合材料的製備技術,並通過生命周期評價方法驗證了該類材料具有良好的環境效益🕶。
我校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於航教授介紹了能源規劃理論體系。她認為,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建立建築能源需求基準線,以及建築群負荷預測模型和能源系統優化模型💆♀️↖️,從能源規劃的角度提出建築行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又一途徑👷🏿♀️。
在關於建築業減碳目標與碳中和應對措施的集體討論中,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為應對“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目標💂🏻♂️,迫切需要明確建築業的碳減排義務👩🏻🔬,為建築業各部門製定明確的量化減碳目標🚶🏻♀️➡️,特別是可以從碳排放基準、碳限值目標、減碳設計方法等層面出發,構建結構工程減碳設計理論,從建築生命周期的視角出發🧛🏼♀️🫡,通過設計觀念的革新促進科學的綠色建造策略引導🚅,從而為政策製定提供理論依據💹,促使從業人員轉變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為我國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提供堅實保障。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F/12/2C/7C42F951FFD5A739D780B6722A0_CB45BA02_1C35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