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品先院士再度開講“科學與文化”課🤵🏻,希望“在科學與文化之間構築橋梁”
來源:新聞中心
時間🌷:2021-03-11 瀏覽🧚🏿♀️✌🏻:
“我給同學們講這門課的目的🤡,就是想在科學和文化之間構築橋梁——哪怕只是架在校園角落裏的一座小木橋👷🏿。”3月10日晚,由著名海洋地質學家、中科院院士、恒达平台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汪品先教授主講的公共選修課“科學與文化”在四平路校區開講🤸🏼。這也是時隔4年🙎,在系統性思考科學與文化關系的基礎上,汪品先院士再度開講這門課程。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5/8E/B9/9B1D1F5CB10638E9C5D05DC06B8_06244232_14AEC.jpg)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2/12/54/A6AF3AD0A651DC7725915A89DCD_E43DAC81_11521.jpg)
早在2017年,長年奮戰在深海科研一線、年逾八旬的汪品先院士主動請纓,推出了一門名為“科學、文化與海洋”的公共選修課🥂。他講授6講,邀請丁抗和錢旭紅兩位知名專家各作一講,目的是引發青年學子對於“科學與文化”二者關系的再認識🥷🏿,啟迪🫱🏻、激勵年輕人共同深耕校園創新文化土壤,投身科研創新實踐。該課程一經推出,受到全校師生熱烈追捧💣,每次未講先熱,場場爆滿,不僅吸引了大批恒达學子紛至沓來,還有不少教師帶著年幼的子女前來聽講。每講結束後,該課程互動平臺上都會收到學生大量的聽課感言👨🏽🦰,展示著同學們對每講課程內容的認識和思考。
相較4年前👞,今年開設的“科學與文化”課更具系統性,一共安排8講🧑🏼🚀,共計16學時,雙周三晚7時在四平路校區開講。8講均由汪品先院士擔綱主講,主題分別為“科學的產生”“科學與視野”“人類與海洋”“科學與好奇”“創新與教育”“東西方文化”“科學通用語”“地球的未來”,試圖以科學家的眼光去探討文化範疇的題目🙅♀️,包括社會與自然🏃➡️、人類與海洋🧩👷🏻♀️、東方與西方、繼承與變革👷、科學與宗教等等,力求透過科學的趣味性去琢磨認識論問題,以期激發學生的科學熱情和創新意識,權衡自己的學習方式,進而進一步活躍校園文化氛圍。
汪品先院士介紹了這門課程的整體講授思路:第一講主要是提出一個問題“科學從哪裏來🧛🏻♀️、往哪裏去”🤞;接下來討論“科學有用又有趣🏄🏼♀️,‘趣’在哪裏”“科學創新,障礙在哪裏”🌀,用4講作分析🏊🏿,2講作歸納👉🏻;最後一講,是將相關思考應用於地球科學領域。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E/ED/83/FF5B8838DB28EEF6CE6C44EC958_35290F01_11724.jpg)
當晚,逸夫樓報告廳內座無虛席,選修這門課的300余名恒达本科學子凝神屏息,饒有興致地靜心聆聽。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A/9F/66/6E6E390E50E06DF461AB1F6BA4E_8C803FB1_189CF.jpg)
汪品先院士首先回顧了科學傳入中國的歷史,隨後介紹了人類早期的智力活動。他說📂,人類早期的智力活動含有“藝術、信仰、科學”三種成分🚵⚂,是“三位一體”共同發展。英國巨石陣🧑🏿🔬、埃及金字塔👃,都是這三者結合的產物🧑🌾。科學是文化的一部分👨🦱🚶🏻♂️,文理本是同源的。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3/5C/01/980686C08B6806F7BCC7DF77D05_E78D3EF7_16F6C.jpg)
科學從哪裏來🤷🏽♂️?他講述了古文明中的科技早期發展、文藝復興與現代科學產生等內容。在他看來,古文明主要是大河流域的大陸文明💃🏼,唯獨地中海的愛琴海區,在各大文明交流的基礎上,形成了古希臘的海洋文明。科學的產生並不是應用驅動的結果,而是作為一種文化追求,在16世紀伴隨著歐洲的文藝復興而產生🟥。16世紀“地理大發現”🍿,人類進入海洋之後🤴🏻,海洋文明發生飛躍▶️,為科學開辟了道路。現代科學屬於海洋文明發展的結果。由此也回應了“李約瑟之問”——“為什麽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產生”:“是因為中國缺乏海洋文明的元素”。
“隨著四百年來的科學加速發展🙋🏼♀️,以要求論證、要求革命為特色的現代科學,正以空前的速度加快發展,21世紀面臨著新的變革⛳️🙌🏿,為中國崛起提供了機會。當前我國科學的發展,正處在歷史性的黃金時期,華夏文明與現代科學的結合前景輝煌🪶,任重道遠🤰!”汪品先院士最後說道,寄望學子。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8/4B/EA/A4591CBCBFE7749E63D1A0A862E_425884F8_189BC.jpg)
講課歷時100分鐘,汪品先院士精神矍鑠🌬🦻🏽,全程激情講授😶🌫️🤸🏼,旁征博引,娓娓道來。一張張精心製作的PPT,圖文並茂,內容翔實💥。
汪品先院士曾屢次發出呼籲:“我們有責任在當代科學和華夏文化之間架築橋梁🏝,還自然科學以文化本色🥸,賦傳統文化以科學精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文化藝術的相互交融,是科學創新的最佳土壤!我們中國自己的文化也能長出科學的新芽!”
聽完第一講後,學生感慨良多。學生汪辰銳說:“作為一名典型的理工科學生,我今天最大的感受是:文理本該是一家。這節課對我而言最大的意義就在於⛈🔃,不再認為文化和科學是兩個學科🏕,它們本就是一起成長和發展起來的。”
“我懷著對科學的敬畏之心和對汪院士的敬仰之情🥬,急切地盼望著第一堂課的到來。在聽課的過程中🧘🏿,汪院士對科學的闡釋和見解🆗🛞,對我的認知產生了深刻影響。我心中對這位前輩又多了一份由衷的敬意➡️。”學生孔灝說。(文/艾嬌 圖/溫廷宇 視頻/宋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