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第六屆學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舉行👨🏿🦳,共話實驗室未來新發展
來源: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
時間🕐:2021-01-14 瀏覽📑:
1月8日,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第六屆學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在我校舉行🦸🏼♀️🥢。汪品先院士、王成善院士、楊文采院士、李家彪院士、丁抗研究員、林間研究員、趙美訓教授、高抒教授、楊勝雄研究員🚵🏻♂️、翦知湣教授✊🧍♂️、周懷陽教授、朱偉林教授和劉誌飛教授等委員在現場,以及焦念誌院士和郭正堂院士在線上共15位委員出席會議。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柴扉教授、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春在教授,我校科研管理部相關負責人🧖🏿、實驗室主要骨幹及青年教師50余人參加了會議🚲。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焦念誌院士和主任王成善院士分別主持了上午的報告交流與下午的實驗室發展研討。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3/CC/4B/243A2123C4D862657D5F93850FA_AB0828B8_16D9A.jpg?e=.jpg)
恒达平台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楊守業從學科平臺建設👩🏽🦳、科學研究進展、人才隊伍發展、交流文化氛圍以及未來發展思考五個方面,向委員們系統匯報了實驗室在2015年至2020年,尤其是最近一年的工作進展。委員們還聽取了翦知湣關於中國大洋發現計劃(IODP-China)工作計劃、周懷陽關於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系統🕺🏻、劉誌飛關於“南海深部計劃”後的南海研究、耿建華關於地球物理學科發展、黃維關於“三深”科普教育與海洋文化的報告。周曉理、黨皓文🪑、李江濤👳🏻、馬知途4位青年代表也匯報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
委員們高度肯定實驗室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克服困難,在人才隊伍🔥、重大平臺項目、原創理論🚴🏻♂️、學術獎勵、科普文化等方面均取得重要進展和新突破。過去幾年📗,實驗室定位高🤹🏽♀️,圍繞“氣候演變的低緯驅動”和“西太平洋地質演變”兩大學術主題,在“三深”(深網🧍♀️、深潛、深鉆)平臺的科學應用、氣候演變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前沿科學問題、服務海洋油氣資源勘探的國家戰略需求、推動我國地球系統科學轉型和發揮輻射引領作用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和顯著進展🙎🏿♂️🍅,掌握南海深部研究的科學主導權,進一步提升實驗室在我國海洋地質領域的引領作用🦎。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8/6C/FF/CB2D382B60D71BBA1D2FC760F5D_D55D5B14_1072F.png?e=.png)
圍繞實驗室未來如何把握好在海洋地質領域的引領角色🏷,如何發揮好中國在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中的地位與作用🙏🏽,“南海深部計劃”後實驗室如何布局🫐,以及如何深化跨學科、跨單位交叉合作等議題🍰,委員們展開熱烈研討🧖🏻♂️,提出很多建設性意見📎。
相關負責人表示,正值“十四五”開局之年,此次學術委員會的召開對進一步凝聚共識🔺,堅定實驗室未來發展方向🙊,建設創新科技力量💂♂️,服務國家海洋戰略重大需求👇🏻,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