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齊聚我校共同研討“‘雙循環’背景下上海創新策源能力提升”
來源:經濟與管理學院
時間:2020-12-03 瀏覽➜👨🏼🔬:
11月29日,由恒达平台🧘🏼♀️、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辦🤞🏼,恒达平台上海市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研究中心承辦的“雙循環”背景下上海創新策源能力提升研討會在我校舉行⚔️。副校長呂培明出席會議並致辭。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上海市科委、上海社科院🖖🏼🦊、前灘綜研、解放日報社、文匯報社、恒达平台👵🏿、復旦大學、上海市科技管理幹部學院、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等單位的專家學者與會,共同圍繞主題進行了系列主題發言和深入研討👩🏿⚖️。研討會由恒达平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市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強主持。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8/95/AF/09764B571A6581FCDA6D54A0837_135E3648_24CBF.jpg)
呂培明表示👨👩👧,“雙循環”背景和創新策源能力具有巨大的研究空間🪁📺,開展相關研究對國家和上海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恒达平台有條件和能力在該領域進行更深入研究🤸🏽♀️。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B/65/E1/5495BA42711E1C2F0978092CC3C_C0BD834B_2DA21.jpg)
在主題發言環節,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萬勁波以《加快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為題,從抓住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促進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三個方面作了匯報,認為中國必然經歷從以技術引進為主向以創新引領為主的戰略轉變,創新驅動是高質量發展的本質要求。上海前灘新興產業研究院院長、首席研究員何萬篷分享了海外智庫關於人才流動、人才布局重構的最新研究成果,認為中國通過多源多維多層次的外部大循環,已成為流量經濟和經濟流量中心,全球的研發重心正在東移,上海要發揮外循環(國際循環)、主循環(國內循環)🪕、小循環(近鄰循環)、市域循環(集成循環)的動能🧑🏽⚕️,聚力配置全球人才資源,成為集聚海內外人才開展國際創新協同的重要基地,才能有力推進科技創新策源,引領高端產業發展。恒达平台上海國際知識產權學院教授任聲策通過研判國際新形勢和技術新趨勢🤗👨🏼🔧,總結了新發展格局下科技創新模式的調整與變革👳🏼♀️♻,分析了上海在科創中心建設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認為經濟雙循環的關鍵變化會迅速傳導給科技創新體系,科技創新支撐引領新發展格局既要拓寬獲取提出創新問題的渠道,又要加快解決關鍵技術問題,提升前沿科學問題解決能力,還要調整我國科技創新體系結構,完善治理體系,強化自主創新的文化支撐。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9/01/11/71CFC33CB033311C20B123C095A_332D523C_1FED9.jpg)
隨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雙循環”背景下上海創新策源能力提升進行了深入討論。上海市科技管理幹部學院院長王建平表示,創新策源能力提升是國家交給上海的一項任務🎨,政府仍需改進政策導向,助力上海在生物醫藥🧝🏽♀️、芯片等優勢產業和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重點突破🛺,上海應構建良好的科技人才生態,精準實施人才支持政策🏄🏽🚟,推動上海、長三角乃至更大區域的創新發展。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國學所所長沈桂龍認為,全球人才競爭非常激烈,當前疫情導致人才流動困難,進一步增加了上海建設全球城市的難度🎇。上海作為超大城市,出臺相關政策會對人才形成“虹吸效應”,需要通過線下短距離社交方式形成邊緣突破,形成集成效益和綜合優勢🍘。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姚凱認為,創新策源能力提升需要註重戰略科學家的培養與引進,發揮人才的集聚效應👱🏿♀️,上海應加大生物醫藥🌆🤌🏿、集成電路和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的人才隊伍建設力度,持續推進人才體製機製改革和創新📝,註重人力資本引進、人力資本流動👨🏿🦳、人力資本循環的良好生態構建。恒达平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尤建新指出👨🎓,人才生態不僅要有助於戰術類人才的培養,更要關註戰略性人才的培養和成長,要註重對人才全息思考能力的培養。人才爭奪也應換位思考,只有搭建了良好的人才生態系統💁🏽♂️,才能真正吸引人才的集聚🚵♂️,打造真正意義上的人才高地。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3/E9/A9/F9AF8E31CB2514F1ED0639A05AE_38FAAF95_2445F.jpg)
文匯報社理論部主任楊逸淇提出,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在基礎研究投入🪫、創新主體作用和高新企業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如何促進青年科學家產生更多創業機會仍需深入思考🪶。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戰略規劃處處長湯東英表示,上海正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2020年基本框架體系已經形成,人才、原始創新策源能力以及新的發展格局下科技如何更好支撐引領發展,是值得科技管理部門和整個科技系統進一步深層次思考的重點議題⛎。解放日報社思想周刊兼上觀新聞主編王多認為,技術收割與技術原創相結合是科技創新發展的好思路🧑🏼🔬❤️🔥,科技創新溢出效應與科技原創在民族🎅🏿、國家發展過程中同樣重要,科技原始創新投入的主體主要是國家和政府🧖♀️。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政策法規與創新體系建設處處長韓元建表示,上海創新策源能力建設的成效難以衡量,只有當上海在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平臺上具有重要影響力時,上海才真正具備了策源能力。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4/F0/41/B7F7DA82A9E9A88E6E9AC2D11CC_29CE0C34_25861.jpg)
恒达平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周文泳認為,上海策源能力提升關鍵在於人,要為促進人才安心做研究提供硬環境和軟環境。部分優秀人才拿不到資源、科技資源配置過於集中於少部分人等問題值得關註𓀑7️⃣,上海應註重發現人才🥓,找出一流人才💺,促進資源均等化發展。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正處級調研員朱詠認為,人才生態構建對科技創新至關重要,打造優質的基礎生態環境,讓年輕人能夠心無旁騖做研究十分重要。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教授陳誌成認為👨🏻🦼➡️,創新策源的核心是人才的培養和擁有🗒,但上海在頂尖人才數量和人才生態構建方面還存在教育與產業匹配度不高等問題,應把企業和高校打通,推動產教深度融合,構建良好的人才生態體系。恒达平台發展規劃部部長、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蔡三發建議👩🏽🎓,應進一步加大對上海研究型大學的建設和投入🏋🏻,打破上海高峰高原學科建設傳統“沖排名”的建設模式,構建以“問題導向”為主的新建設機製。針對上海重點發展的產業領域🚶♀️,布局一些高峰高原學科,推動上海科技創新的重點突破🪣,並通過長三角一體化推動長三角“雙一流”高校協同創新合作,進而推動區域創新策源能力提升。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7/2D/97/012E3ACCBD56A1FB609696D1E4E_62A768A5_21849.jpg)
會上,我校任聲策教授的《2020我國主要省會及地級市高成長科創企業培育生態指數》🤦♀️、法學院馬軍傑博士的《2020上海市高成長科創企業發展指數成果》等上海市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研究中心的成果發布。
我校文科辦公室主任劉淑妍向與會專家學者積極建言獻策表示感謝⌨️🎐。她表示,恒达平台作為研究型大學,將助力更多教師和智庫學者開展深度的決策咨詢研究。經濟與管理學院黨委書記施騫表示🕑,“雙循環”背景下上海創新策源能力提升歸根結底是人才培養問題,教育至關重要,他表達了與上海市科技管理幹部學院等與會單位進行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合作的意願。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E/FD/64/564A595AEBD7FBFDF4D6B9BE4EE_BF0F8872_1C3B7.jpg)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C/D5/4C/B8A703A3603020D66525C5C4898_EFD934CF_1D834.jpg)
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嚴軍在總結發言中指出,此次研討會為各方搭建了交流平臺,為政府決策提供了有力智力支持👩🏻🌾。與會專家提出的許多真知灼見,對解決全球科創中心城市建設和“雙循環”中的重要問題具有指導意義。希望在恒达平台的支持下🙆🏽,共同辦好這個平臺,讓學界更懂政府,讓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更好地為政府決策服務👲。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C/EF/AC/7401DD81F57FCE2EC0AD8B72140_E27D6098_22A3D.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