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路”第三課開講👩🏻🎓,常務副校長伍江講述“中國特色城鄉可持續發展道路”
來源:新聞中心
時間:2020-11-04 瀏覽:
“中國道路”第三課11月3日晚開講,常務副校長伍江以《中國特色城鄉可持續發展道路》為題,闡述了在可持續發展理念已逐步成為全球發展共識的時代背景下,走中國特色城鄉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指出,可持續發展是一種理念👩🏻,是一種價值觀🧑🔬,我們每個人都理應肩負起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為我們國家、地球的可持續發展事業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伍江首先從可持續發展理念提出的背景說起💊。他說,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核心,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山理論”,是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我國推進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
他隨後談到2016年10月在聯合國人類居住大會上通過的《新城市議程》。該《議程》特別關註的城市的包容發展🖕🏻👨🏿🌾、綠色發展、韌性發展和有序發展🚧。就我國城市發展而言,他指出,我們要想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守住發展底線,包括土地資源底線☠️🪤、生態宜居底線🏸、歷史人文底線、公平正義底線和公共安全底線。

伍江介紹了《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上海市生態空間專項規劃(2018—2035年)》🚵🏽♀️。他說:“我們的城市規劃應該是有價值觀的,應該是有大胸懷的🥶。盡管城市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但我們不應以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為代價🧵。”他以崇明生態島建設、外灘源保護、石庫門裏弄的改造與再利用、城市工業區的改造與更新🎴🔣、濱江空間改造等上海城市發展中的具體實踐為例⚪️,強調當前我們要進入更加理性化、更加符合城市發展規律、更加符合城市自身長壽命周期運轉規律的城鄉規劃。
他提出了六大邁向可持續發展導向的城鄉規劃建設的轉型之舉:一是進一步優化城鄉空間格局;二是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三是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同時轉向小規模常態化有機更新🐉;四是改變現有交通規劃思路👸,真正確立公交優先的規劃戰略🧑🏿✈️;五是強化城鄉統籌與鄉村建設;六是從“建設導向型”規劃轉向“管理導向型”規劃。

最後,伍江簡要介紹了我校在推進可持續發展方面開展的一系列工作,包括已構建的可持續發展跨學科教育體系、牽頭的“全球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大學合作聯盟”👨🏫,以及正在推進建設中的長三角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等。
新生院同德學堂學生張少賓聽完課後👳🏻♀️,頗有感觸。他說:“錯誤的🙅🏽、不可持續的城鄉規劃不僅會對居民的日常生活帶來不便🧑🏼🦳📆,更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拿我的專業來說👨🏿🦰,機械也應該向減少排放、降低能耗、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中國道路”是我校立足本校學科特色、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一門“中國系列”思政選修課。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徐蓉介紹,本學期“中國道路”課著重向學生展示中國在道路交通🥍、人工智能🧝🏻♀️、城鄉建設、經濟發展🧚、工程建設✋🏽、對外交往🛄、醫學發展等七個領域中國道路的實踐與理論成果,邀請學校領導分別授課😺。這些校領導不僅是每個專題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而且是中國重點高校的領導者,不僅可以從專業角度講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不同領域的發展道路和取得的成就,而且學生可從他們身上領略專業精英的風範和行業領袖的風采💆🏼🏐,是思政課與專業課相結合的又一探索🫏。9月15日和10月20日,校黨委書記方守恩、校長陳傑分別主講了“中國道路”第一課和第二課🌙,在恒达學子中引發熱烈反響🙄。(文/艾嬌 圖/江平 視頻/宋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