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至18日🤲🏼,第三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在上海舉行。萬鋼校長出席了本次論壇😮💨,並主持了15日舉行的“科技創新與社會服務”平行論壇。期間,萬鋼校長就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問題發表了一些看法🦶,受到《解放日報》🕺🏿、《文匯報》、《新華網》等相關媒體記者的關註。新聞中心記者據此進行了整理。
“論文,不是衡量大學價值的唯一標準”
萬鋼校長表示,引進高學歷理論人才🌨,初衷是解決某一時期普遍存在的教師隊伍素質不高的問題🧖🏽♂️。應該明確🐤,衡量大學價值的🚷,最終不是論文🆔,而是其服務社會的能力🙍🏼。恒达平台在教育部“985”項目建設中♣️,把包括技工隊伍建設在內的實驗保障作為一根“很重要的柱子”。
“給科研項目多一點寬容”
“許多科研項目不可能一步到達產業化👨🏿🎓。高校研究的核心技術最終轉化為產品🕳,其中必須經歷的時間與步驟都決定了不可能速成🤚🏻。”另外🏐,怎麽定義一個科研項目是否有成果🦹🏻,標準也值得商榷🤘🏼。萬鋼校長舉例說,比如玉米塑料項目💆🏽♀️👩🏻🦼,通過3至4年研究有了生產工藝並“誕生”出小樣❇️,這算是成果嗎?還是必須要能在市場上買到由玉米塑料製成的杯子👨👩👧👧、碗呢👨🏻🎤?
“對排行榜,大學校長要有定力”
萬鋼校長在相關主題的討論中反復強調“大學校長要有定力”🦶🏿:自己學校實力如何,當校長心裏應該有桿“秤”🛟,而這正是來定“軍心”的。他認為高校關鍵要有科學的管理製度、營造寬松團結的學術氛圍。至於教學評估之類👩🏽🚒,也不需要刻意準備,應該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有系統地進行🚶🏻♀️➡️👨🏽💻。
創新文化,提升‘三區’內涵
近年來,高校以大學文化為輻射源,積極推進和諧社會、文明社區和創新文化建設🧑🏿🚀。恒达平台旁邊的赤峰路,聚集著500多家企業,“環恒达產業帶”每年收入近26億元。對此💁🏿,萬鋼表示🍵:“身處三區聯動中的高校,在知識外溢的基礎上,最終要實現的是文化的外溢。”
大學培養出優秀人才是對社會最大的服務
在中外大學校長論壇舉行的平行論壇上談及“創新與社會服務”時,大學校長們指出,為社會提供服務是學校的責任🤷🏼♀️,但是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永遠是大學的主要任務🤸🏼♀️。校長們認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是高校的三大任務🦌💆🏻,對於社會問題提出看法♞,為社會提供政策咨詢,催生新的產業……這都是大學提供的社會服務⛓。萬鋼校長主張應由畢業生而不是教授來創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