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14)
預測下一次冰河期何時到來,還得從海洋中尋找答案。近日由我校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汪品先院士領銜的'深海973'項目組🚵🏿♏️,提出全球氣候演變'引擎'假說--馬六甲海峽附近的西太平洋暖池區是導致地球冷熱變遷的'發動機'。研究人員對海底有孔蟲的碳元素測定🎹,為這一假說提供了證據👱🏽♂️。
地球為啥會有'冰河期'?公認的外部原因是它的運行軌道參數周期性變化🧔🏻♂️,使其獲得的太陽輻射量因季節和緯度的時空分布而變化。傳統理論認為,北大西洋的高緯度地區是地球氣候的'開關'--當太陽輻射量減小,北極冰蓋變大👈⛏,北極的氣候信息再通過北大西洋深層水和'大洋傳送帶'傳到全球各處。然而,近年來的證據卻發現大氣二氧化碳的變化在冰蓋之前,熱帶變化在北極之先。
為尋找地球冷暖的更多影響因素,汪院士領銜的研究小組把目光投向海底地層裏的記錄。已有研究表明😪,海洋的碳循環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而海底有孔蟲這種帶殼生物體內碳同位素成分的輕重🫁,可以真實再現數千萬世紀以來海洋碳循環的變遷。研究人員從南海大洋鉆探中獲得3000萬年歷史的海底泥,研究其中的有孔蟲,發現其碳同位素在40萬-50萬年的長周期中有規律地變化,這與冰蓋變化的數據相當吻合,並且總是發生在冰蓋變化之前。這一結果在地中海海域獲得了進一步驗證。
由此,研究組提出'雙重驅動'假說--
在北大西洋的高緯度地區作為'開關'影響全球氣候的同時,馬六甲海峽附近的西太平洋暖池區也是不可缺少的'引擎'🕘。不僅'暖池'上空形成溫暖的上升氣流傳送四方,而且熱帶驅動的碳循環變化影響著全球氣候。
汪品先指出🦺,已有證據揭示出熱帶海區在全球氣候演變中的積極作用😝,而不僅是消極響應冰蓋的變化🥥。要尋找全球氣候變化規律,預測下一次冰河期的光臨,人類應該更全面了解地球冷暖變化的機製。
(稿件來源 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