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达要聞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恒达要聞 > 正文

海洋學院舉行學科創建30周年慶典(圖)

來源🔪:新聞中心   時間🎆:2005-10-17  瀏覽🦍:

(2005-10-17)

  10月15日,海洋學院舉行學科創建30周年慶典。在129禮堂進行的慶祝大會上🧜🏻‍♀️,校黨委書記周家倫到會致賀🤌🏿;孫樞院士🥮、劉光鼎院士、馬在田院士分別致辭👧🏼;汪品先院士對海洋學院學科發展歷史作了簡短的回顧;鄭洪波院長介紹了學科展望👨‍🎨。慶典活動中👤,全體與會來賓參觀了海洋大樓的各個實驗室🫕;劉光鼎院士等與會專家學者分別作了精彩的學術報告。   
  海洋學院學科創建30年來所取得的成就表明,該學院目前已成為學校實施'新興學科強勢化'戰略的典範。學院現有68位教師,320名本科生👋➕、研究生😢。論規模,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在恒达園中是個十足的'小弟弟'💆🏼‍♀️,但論科研實力🤞🏿,論為學校贏得的學術榮譽,則不禁讓我們油然而生敬意:兩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擔綱學術帶頭人🐔,擁有一個上海市'重中之重'學科🧓🏽,一個國家重點學科,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還有不斷湧現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研成果……🏖🌧。對於一個年輕的學院來說,這些成就的取得更顯不易🔹。
  順應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需要,恒达平台海洋地質系正式成立於1975年。在一無經驗👂🏽,二缺師資的條件下,為使學科發展快速走上發展軌道,海洋地質系提出了'走出去,請進來'的開門辦學理念。目前,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地質科學院、國家海洋局等國內單位以及歐美高校和科研機構的10多名國內外著名專家☔️、教授擔任海洋學院的名譽教授和兼職教授,其中包括4名院士。開門辦學,不僅使海洋地質系的發展快速起步,而且在促進產、學⏳、研結合,推動學院教學、科研🌤🏄🏽‍♂️,特別是在開展合作科研和研究生培養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海洋科學研究,只有國際領先,沒有國內領先🧪。'這是汪品先院士談及學科發展,經常說起的一句話✡︎👬。實際上,在汪品先院士和馬在田院士的倡導下🫱🏼,海洋學院始終堅持瞄準國際前沿領域,凝煉學科方向,確立研究選題。
  在汪品先院士和我校海洋學科點的大力推動之下🔘,我國於1998年加入了國際大洋鉆探組織(ODP)。1999年春,由汪品先院士提出設計並擔任首席科學家,在中國南海成功實施了第一次深海科學鉆探---ODP184航次。這也是第一次由於中國人設計和主持的大洋鉆探航次🤷🏻‍♂️,實現了中國海域大洋鉆探零的突破。在航次後的研究中,項目組取得了大量突破性🧑🏼‍🤝‍🧑🏼、領先國際的創新成果🖋。我國的深海基礎研究已經躋身世界前沿。
  在反射地震學方面,馬在田教授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發展了一套基於波動理論的地震成像技術🧑‍💻,在國內外產生了深刻影響🧜🏿‍♀️,被國外學者稱為'馬氏方法'。該研究成果至今一直被廣泛引用🐥。在馬在田教授的帶領下🧑🏻‍🏫,海洋學院將這一領域的研究不斷向前推進🫠,在同行中具有無人不知的巨大影響力。
  由於具有了大量創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以汪品先院士、馬在田院士為首的學科領導小組結合國內外的科技發展形勢和國際上正在實施新的綜合大洋鉆探計劃(IODP),強調要以地球系統科學思想為指導👧⛺️,重視地球圈層的相互作用研究💅🏽,並結合國家提出的中長期規劃對資源、環境和海洋的總體布局和海洋戰略💅🏿,提出了學科點新的目標與方向。
  海洋學院在學術界的成就有目共睹,在高層次人才培養方面🐪,同樣貢獻卓著。尤其令人驕傲的是,海洋學院'學術梯隊完善,具備了可持續發展的後勁🤼。'目前🧾📙,海洋學院不僅擁有汪品先、馬在田兩位院士擔綱學科發展的領軍人物,通過多年的培養與引進結合🧙,還擁有了一批有實力到國際學術界參與競爭的年輕科學家隊伍,並且學科方向分布均衡。他們中🚃,包括自身培養的優秀青年教師代表翦知湣、周祖翼和王汝健🏔,還有近年來從海內外引進的鄭洪波、邵磊🤵🏼‍♀️、許惠平等一批人🥒。

""

""


                (稿件來源:新聞中心)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